文章
【精彩讲座回顾】邢义田:从图画中找历史
图像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下,经移植之后会蕴含不同的文化意义。
从草原地带到中原,皆可见猴子骑在马上的图像,原有猴子能够治马病的意涵,后衍生出了「马上封侯」的概念。
识得文字与图画的眼睛
历史学教授邢义田开玩笑说:「上帝为什么要给我们两只眼睛?是想让我们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图画。」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历史材料无论是一手史料如日记、书信,或是二手史料如史书等编纂过供世人阅读的,都是文字性史料。
近两百年来,幸而有考古学的多方发现,出土的非文字性材料越发丰富,邢教授透过旅行亲眼所见与文献结合,想帮大家张开另一只眼睛。
从孙悟空任弼马温谈起
如何从视觉性的资料补强文字记载呢?且举一个猴子能治马病的例子。
话说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拿他没办法,看能不能赏个官给他就能让他老老实实,封他为「弼马温」,专门管马。然而这个官名在历史上从未曾出现,怎么会平白跑出来个弼马温呢?
其实是用谐音字,意为「避马瘟」。
咦,这个「猴子管马就可以避免马得瘟疫」的观念是从哪来的呢?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五十一‧狝猴条》提到:「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
时珍曰:「《马经》言:『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
母猴的月经如果留在草上,马吃了这个草,就不会得瘟疫。
如此看来,玉皇大帝让孙猴子当弼马温,是有根据的。
不只是马,古人在家畜养的牲畜如牛羊,都相信只要养只猴子就能够避免牠们生病。这在现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明朝人是相信的。
而且这种想法并不侷限在中国,明朝与日本来往非常密切,许多物品、画匠都传至日本。日本十三世纪的绘卷里,马厩里也出现了猴子的身影。
日本滋贺石山寺缘起绘卷第十七纸
可明朝人为何对此深信不疑?一定还有更早的原因。
北宋许洞《虎钤经》卷十「马忌」条:「养狝猴于坊内,辟患并去疥癣。」
南北宋之间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死马医」条:「故养马家多畜猴,为无马疫。」
北京故宫收藏了一幅名画《百马图》,绢本三公尺长,全部都是马,其中有一局部,有非常清晰的猴子画像。
北京故宫藏 唐(宋) 百马图卷局部 绢本
不只是文字,还有图画都能够证明,这种马与猴的医疗关系,可以追至宋朝。
再举陕西西安的历史博物馆里有一唐三彩,一只猴子出现在骆驼身上,这便是非常好的视觉材料,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唐朝时已经有猴子能预防病疫这种做法。
唐德麟元年(644)陜西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直接在文中提及猴能治马病的说法,南北朝韩谔的《四时纂要》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皆有记载,间接提及猴与马的关系,汉代干宝《搜神记》和王延寿《王孙赋》也都有所著墨。
这是作者能在文字上找到最早的线索,多亏了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更早的视觉性史料,让人大饱眼福。
就算没有文献,猴与马也形影不离
一九七三年甘肃金塔县居延肩水金关出土的木板画,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1973年甘肃金塔县居延肩水金关出土木板画
在这幅木板画上,马一旁的树上,挂著好多貌似在荡秋千的猴子。显示了当时养马的讯息,汉朝为了对抗游牧民族,建立了自己骑兵部队。
四川成都曾家包包出土汉代画像石。
两匹马中间有根柱子,一旁有猪,柱子上有土黄色的图象像极猴子。
陜西旬邑百子村汉墓壁画
春秋时,中国碰到的是戎夷蛮狄,战国时,中原北方出现称作胡人的草原民族。胡人的作战方式是骑在马上弯弓射箭,机动性极高,中原却是车兵、步兵。赵国有一位赵武陵王便学习穿胡服骑射,师夷长技以治夷,战斗力高,表示此时中国已和游牧民族接触,并且学习他们的技术。
战国时代随著草原民族的影响,许多他们相信的医治马病方法也传入中原。
战国时齐国临淄的瓦当,上头的图案,中间有棵树,两旁有马,树上有猴。当人骑马在外奔走,配戴猿形带钩。
1978年曲阜鲁国故城出土猿形带钩
这样的装饰母题,毫无疑问在战国时已出现。
这些非文字性的历史文物,能将资料的时间线往前延伸。
如此看来,吴承恩在西游记里的叙事,不是没来由,且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把眼光放大到整个欧亚大陆,猴能治马病,不光只在中国的文献里才能看到,印度故事〈猴王复仇记〉:「马受了烧伤,用猴子油脂可以治好」,伊朗的百科全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可见草原民族这样的想法,不只与中原接触,与域外也甚有来往。
蒙古、鄂尔多斯、宁夏一代的博物馆,收藏非常多草原地带出土的文物,特点是饰品上都有一个能够吊挂在身上的环孔,而装饰物就是猴子骑在马上。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图版89
马上封侯的观念出现
而富有寓意的「马上封侯」概念,便是中国人赋予其更多的意涵。
北宋‧黄庭坚〈次韵胡彦明同年羇旅京师寄李子飞三章〉:「原无马上封侯骨,安用人间使鬼钱」。
汉朝石画上,除了猴骑在马上,一旁还有人在射鸟,鸟又表爵,是猎取爵位之义,都是获取官位的象征。
山东滕州汉画馆
河南南阳出土的文物,有无数以马上封侯为题材做的玉器,抱著小猴子还有多子多孙的意思。
草原文化来到中原,除了保有原本的意思,又寄予了多层新的意思。
从平面到立体,从接收到想像,丰富的历史故事与画面不知不觉油然而生。
《立体的历史》一书中还有关于左衽孔子、希腊大力士、罗马禁卫军等篇章,让邢义田老师带大家开启一段关于历史的想像之旅。
【资讯】
《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作者/导读_邢义田
出版_三民书局
书介_玉皇大帝为什么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右衽真的那么重要吗?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利斯(Heracles)如何流浪到中国,变身为佛祖的护法金刚?
想解开上述问题的答案,除了文献资料之外,你可以有另一个选择——图像材料。
传统史家研究历史,大多依据文字史料,若是研究中国历史,所征引的不外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籍,或是日记、回忆录等文字记载。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只有文字性材料吗?答案显然不是,绘画、石窟造像,甚至墓里出土的种种文物,这些视觉性或图画的材料,都可以成为历史研究的佐证。本书即以图像资料为主角,以不一样的视角,对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关系做一番精辟的阐述。让我们跟随书中的图像,跳脱文字平面的历史,进入三度空间的历史画面,尽情遨游于「立体的历史」中。
↶↶↶加入旅读LINE@好友,送旅读中国经典期刊到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