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世间百态穷不尽,戏场能通天下情

【作者】 白宇
文_ 邝介文/ 旅读 图_中新社
2021年7月号 第113期
2021.07.05

众所周知,世上存在著三大古典戏剧型态。只有这三种戏剧样式,是在没有明显受到其余外来影响之下,独立发展孕育至成熟面目的,它们是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以及中国戏曲。在戏曲发展长河当中,一般又以元代北曲杂剧系为首个成熟完整的搬演型态,几乎可以说,自它出现以后,中国戏曲大体已步入稳定的发展期了。

 

 

写剧之难,难在诸如此类

 

可惜的是,长久以来,杂剧获得瞩目的程度与其取得的成就几乎不成比例。以时间论,向上相比唐诗宋词,向下相比明清小说,元曲几被淹没。尽管唱词有了音乐为底,朗朗上口程度尤有过之,如今能够信口捻来几句小令者寥寥无几。以文类论,杂剧作为市井娱乐,对照正典歌赋,又上不得台盘。以心态论,元人为了生计而写,又与「诗言志,歌咏言」的自由创作有了先入为主的距离。

 

然而,就创作模式而言,完成一出杂剧的难度,恐怕诗词小说都难以望其项背。一,作者须得兼善散文与韵文;二,作者须得兼善自述与代言;三,作者须得兼善音律与科白;四,作者须得兼善官话与俗语;五,作者须得兼具导演意识,始能回避若干剧场时空限制。同时,作品还得通过商场机制审核,层层叠叠,一点不能马虎。

 

观众面前耍大刀

 

其实,宋金也有杂剧,只是此杂剧非彼杂剧,形式趋近当今综艺节目,由诸多单元连缀而成,有开场、有说书、有歌唱、有搞笑,杂而剧之。既是说书,可以见得采用叙事体裁。元杂剧所以是成熟完整的搬演型态,在于不再藉由旁白之口演讲故事,而系演员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动自作,从叙事体转为代言体。

 

除却宾白(台词),戏剧有一基本元素:动作。陶宗仪《辍耕录》记载「魏长于念诵,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汎」,意即魏、武、刘三位演员,分别擅长台词、特技与动作。由此得知,当时观众已有一定审美程度,且特技与动作是观演过程不可或缺的重点。宋代瓦舍里头,说唱与马戏比邻而居、日夜登台,彼此影响之下,演员习得若干杂耍能力如翻筋斗、舞大刀,也是意料中事。凡此种种,使得元杂剧的戏剧成分日益完备。

 

关了科举场,开了演剧门

 

元朝建国九十七年,其间仅仅举办一次科举。儒生自幼四书五经、孔孟之道,为的不过就是学而优则仕。然而元政府尚武轻文、儒教松绑,等于众多文人赖以维生的机制遭到阻断,又无其余一技之长,只能将一身谈诗论艺的功夫发泄在戏剧写作上头。毕竟,这是眼前少数能够学以致用、少数能够一吐郁闷、少数能够换得温饱的工作了。

 

天时、地利与人和,孕育杂剧百花盛放景象。一来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二来汉族礼教不再严密,三来须得应和大众口味,杂剧一反前朝文学的从容雅致,散放强大的通俗魅力,反而拉近与善、与恶、与现实的距离。无论从语言角度、史料角度、社会角度,相较汉赋唐诗宋词,更能反映当时生活全貌。从前,读李杜的诗收获的是李杜的人生;如今,读汉卿的剧收获的是烈女、侠女、痴情女的人生。

 

你可听见民众的歌声?

 

当然,为了生计而写,兴许能够产出创作。然而元剧所以成为一代文学,正是因为它们不全只是创作,还是杰作。杰作就不能单纯为了生计了。

 

如〈诗经.序〉所言,文学源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果说汉赋是言、唐诗是嗟叹、宋词是咏歌,那么杂剧则是手舞足蹈了。究其源头,成为杰作必须有志在心,始能发言为诗。元代作家的心志,则很可能因为社会不公。

 

受时代压迫,谱时代乐章

 

尽管朝廷没有明文颁布四等人制,鉴于汉族与蒙古人数高下悬殊,包括劳役、赋税、法制、升迁方面,皆按蒙古、色目(西域各族)、汉人(金朝汉人)与南人(南宋汉人)四等而有落差,比诸汉族杀人得偿命、蒙古杀人则受刑。如此一来现实威逼,无论写作的人与观演的人,纷纷遁入勾栏瓦舍,寻求暂时的避世(艳段一类的滑稽短剧)或正义的寄托(公案剧如《窦娥冤》十分盛行)。杂剧有其生存条件,缺一不可,电光石火之间成就文坛/剧坛辉煌。可惜通俗文学、民间文人素来不受重视,不但现存剧目仅有史册著录的五分之一,作家背景同样湮没无闻,增加后世研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