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知性中国】想像与灭幻 古来京漂的真相

【作者】
文_曾文正/ 旅读 图_图虫创意
2022年4月号 第122期
2022.04.26

自古以来,户籍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户籍可以治罪、户籍决定阶级,户籍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不只如此,许多人们对于古时做官和浪迹天涯的想像,都将因户籍的种种限制而打破。

 

 

流浪是想像,种田才重要

 

历朝历代,对于统治者来说,户籍政策一直都是人口管理的重要手段;他们为了有效掌控辖下版图,不断研拟出日益复杂的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系统,并限制不利于统治的人口迁移和阶层流动,以便有效进行管理和控制。然而,当户籍政策成了统治者的工具和部分阶层的特权后,接下来影响最钜的便是人口的移动:人民不老老实实守著土地,谁来种田纳粮?人民想四处游走做生意,谁来当兵服役?人民都想挤到京城,帝都如何能承受?所以从小说和戏剧中,看到胸怀大志的侠客行走江湖,浪迹天涯的描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相较于平民,读书人也比较有机会出门游历,特别是明朝把读书人当成是特权阶层,一旦成了生员,那么享有的特权就远多于平民,加上很多读书人出自书香门第,世代读书为官,家境不仅富裕,也有庞大的关系网,所以他们想出游问题不大。百姓就不一样了,绝大多数王朝不容许百姓自由迁徙,连和尚、道士都要登记在册。以秦代商鞅变法为例,当时法规明文禁止民众自由迁徙,人民若不得已要在外过夜,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与店家一同治罪。总之,这些措施就是要百姓乖乖地待在家乡种田,做好自己的本分。

 

©图虫创意

 

万般皆下品,唯有户籍高

 

户籍政策影响的可不只有老百姓,对达官贵族也有影响,甚至还逐渐演变为明显的社会阶级。举汉武帝时期的将军杨仆为例,由于当时长安、关中户籍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他的地位虽已相当于今天的军团司令,又饶有资产,却因为没有长安、关中的户籍而被人耻笑。杨仆最后上书武帝,请求自费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汉武帝看到这份奏折后很高兴,因为他刚好想扩大关中的范围,便立即批准。最后,杨仆如愿改变身份,合法取得关中户籍。从杨仆的故事可以发现,户籍之于社会地位的重要。

 

此外,户籍对于读书人更是重要,古人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但没有好的户籍,书读得再好都没有用。我们所熟知的科举,各个朝代分配给各地录取生员和进士的名额,就是按地方行政单位的重要性和人口多寡来决定,所以想挤占名额,户籍身分就非常重要了。只能说,想要「一举成名天下知」,光十年寒窗苦读是不够的,也要投胎投得对!

 

管制用其极,刷脸也盛行

 

不过,对于统治者来说,人口管理可没这么简单。不管在哪个时代,要全面而准确的统计人口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些现象也因此层出不穷,例如为了避免赋税而瞒报人口、因为重视男丁对妇幼人口漏报等。因此,历朝都有依当时的时空背景做出相应的户籍政策,并根据社会变迁做出适时的改动。

 

隋唐时期,更将每个人的相貌特征登记在册,以便进行身分核查,史称「大索貌阅」。不仅如此,唐朝还把户籍重新分类,分为编户和非编户,前者为良民;后者为贱民,形成了社会阶层。宋代则强化了等级差别,并设立「坊郭户」,这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出现城市和农村居民在户籍登记上的区别。到了明代,户籍制度的最大的特点,是把人口和土地登记分开,同时采取措施将人限制在土地上,增强了户籍对人口流动的制约。要想外出,需有官府发放的「路引」。而清朝因实行「摊丁入亩」,管理上相较于明朝有所放松,规定了入籍条件,老百姓不再被死死的束缚在土地原籍上。

 

永远的追求:无差别对待

 

综观各朝规范,可以发现这些户籍政策最大的目的,就是提供主政者强化统治力的工具。为了更大程度的巩固权力,统治者尽可能地将老百姓限制在固定的区域,形成长期的城乡二元制社会。只有利用户籍制度将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通过世袭的职业加强对人口的控制,让老百姓各守本业,才能使社会在统治者的控制下有序的发展,实现统治的稳定。

 

现今,中国大陆采用的户籍制度也受到各个朝代的影响。早前大陆户籍分非农业和农业两种户籍,不同户籍的人享受的待遇和权利是不平等的,城市居民在教育、就业、保障等方面享有更多的权利。不过在经过一些改革后,大陆对传统户籍制度有了更合理的变化,让户籍回归其登记人口的本质,让每个人都能受到无差别的对待。总的来说,这是户籍制度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