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岁月似雾世事如峰
问:就行政区划而言,现下的雾峰虽分属台中市辖治,然而从历史源流或地理空间的角度切入,这座素朴的「文化小城」却每每维持著自成一脉的格局。如果让您选用三个关键词描述雾峰,会是哪三个?为什么?
答:用一句话形容雾峰,我会说它是一个田园景致围绕的文化小城,小城故事多。雾峰的三个关键词:文化、田园、生态,三位一体。理由:文化资产密集、农业物产丰富、山林生态可观。更重要的是,这三者密不可分。
虽然仍有不少人「雾峰」(在台中)、「雾社」(在南投)傻傻分不清,不过即便对「雾峰」这个地名陌生,多数台湾人还是听过「林献堂」的,因为几乎每一本历史课本都会提到这位先驱人物,他是日治时期台湾民族运动的领航者。林献堂出身于雾峰林家,人称「阿罩雾三少爷」(阿罩雾即雾峰古名)。外界在介绍雾峰时,开场第一句往往就是「这里是雾峰林家所在⋯⋯」
林献堂推动台湾现代化,不只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他在金融和农业方面的贡献是大众较不熟悉的,现在雾峰的知名观光景点「光复新村」,所在地为坑口,林献堂和他的长子林攀龙当年在此成立「坑口农事自治村」,是台湾农业现代化的经典实验。林献堂也是雾峰农会前身「有限责任雾峰庄信用组合」的创办人,这是雾峰如今能担当中台湾重要谷仓的其中一个源头活水。
雾峰是台湾最大香米产区,在健康永续的农业趋势下,雾峰友善田区保育猛禽黑翅鸢的故事传为佳话,友善耕作面积在三年内,从五甲地跃升至五十甲,创造了非凡纪录:农夫不用有毒农药,迎来老鹰帮忙吃老鼠、解决鼠害,人、鹰互利共生的故事化成绘本《黑翅鸢寻家记》,而开创性十足的雾峰农会,也立即著手故事行销,推出了「黑翅鸢米」产品。以「文化脑」推动生态农业,其来有自。为什么一个地方农会愿意把一间老诊所洋房建筑改造为文化馆舍「民生故事馆」?又为什么有勇气接手活化旧省议会「议员会馆」古蹟宿舍?亲自来雾峰走一遭,从时间轴追本溯源,应该不难寻出答案。
©麦翔云/ 旅读
问:在历史上,雾峰允为多族群共存的场域,从早期原住民族的聚居到清领时期的数度改制,再到后来国府推动「疏迁计画」,陆续建成光复新村和各公家机关,不啻替这块土地注入了新机,也促动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您生活中的观察,当地是否有什么「文化混血」的小小实例,可以和我们分享?
答:美名「台湾第一村」的旧省府眷舍「光复新村」,是台湾第一个成功落实英国「花园城市」规划概念的生活聚落,并取经美国高绿地比、低人口比的住宅区规划,所以可别误以为它是常在电影里看到的军眷村(以竹篱笆为象征的临时性宅区);从规格上来说,它可是台湾战后划时代的自力造镇实验,尤其当年配合省府机构往中南部疏迁的政策,考量战争防空需求,因而依山而建⋯⋯光复新村本身就是个「文化混血」实例。
另一方面,雾峰有几家牛肉面小有名气,除了光复新村供应市场充满办桌气势的摊家,还有老口味、口福、郝家、食全⋯⋯「牛肉面」能独霸一方、甚至形成饮食口味的小传统,与跟随国民政府撤退来台的大批省府人员不无关联。
©邓惠恩
问:返乡的这些年来,您不仅躬身参与田野调查,钩沉了许多史料掌故,做而优则进一步开设「熊与猫咖啡书房」,似要以兰生街为根基地,拓殖地方创生的理念。能否向我们介绍「熊与猫咖啡书房」的营运理念和空间环境?以及这个平台如何与其他单位/资源进行横向连结,共同推展文创产业并带动地方旅游风潮?
答:受到过往社会学训练以及大报系媒体经历的影响,当我决定返回故乡雾峰、并和同为文化工作者的妻子共同经营「熊与猫咖啡书房」时,自然而然就率先将这爿小店定义为「这个地方的文化空间」。
我的期许在于:当外地人来到这处复合式经营的艺文场所,它要能展现出地方的特色,而在面向在地人之际,它也要能激发出乡土意识,并透过各项体验活动深化,将这份意识转变为社区营造的具体能量。所以,我们以熊与猫咖啡书房为基地,邀请顾客前来,也进一步走向户外,让更多人看见这份倡议,从而加入深耕在地的行伍,共同为发展此地成为「台中城南文化廊道」的目标而努力。
当然,熊与猫咖啡书房除了是一间书店兼咖啡店,我们更希望赋予它「社会企业」的精神,并致力于打造「文化社造」的团队,因此在策办活动时,我们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浅碟内容,却尽可能以「带状化」、「系列化」的规格延长效应,使目标群体产生共鸣;另外我们也开发了「植梦书衣」、「公益咖啡」等产品,透过多元化的支持型消费机制,落实企业责任。总之,在自给自足的前提下,我们的确做出了一些成绩,未来也将持续推广社区营造、地方创生的理念,汇聚在地达人,迎接外地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