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府城春秋:达人指路
问:昔有云:「一府、二鹿、三艋舺。」作为清领时代全台三大港市之首,府城台南向来以其富厚的历史底蕴和经纬交织的人文踪迹,在大家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倘使我们将全台各个城市/地区拟人化,您觉得台南的角色形象会是什么?
答:我觉得台南就像一名摄影师,总是能透过独到的「摄影眼」,从不同角度捕捉并存留历史变化的进程。蒋勋在《池上日记》中,尝言及当地依稀留存著珍贵的传统技艺与产业记忆,其实台南何尝不然?比如和台南市政府相距未远的「 河乐广场」,在拆除改建的过程中,即设法将空间镶嵌回原来亲水的脉络,包括左近的旧鱼市场,也因过往曾孵孕出丰厚的市井图像,而得以在活化后重新面世,成为古都风景的一部分。
©郭建设/CTPphoto
问:您过去曾带领高中学子编写《府城文学地图》、《府城文青地图》等专著,不仅为地方文史内容别开生面,结集的成果亦颇受各界赞评!能否分享彼时在探勘城市记忆与文化源流的过程中,您个人是否亦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发现或体悟?
答:记得在引领学生踏察的过程中,很惊喜地发现许多由民间自行活化、老屋新生的文创空间,比如「飞鱼记忆美术馆」即为一例;而彼时那些参与踩线和写作的同学,有部分在毕业后告诉我,他们同样依循当初的训练方式,行前设法查阅作家作品、传记和研究资料等,将文学主题融入自身的环岛旅程规划中──历史和地理经由「文学」产生了连结,这样的「学以致用」,无疑令人感到欣慰!
问:整体而言,台湾可谓典型的移民社会,而台南作为历史名城,过去也由于经贸开发等因素,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士移入。如果这些初来乍到的移入者,想要透过一部文学作品来理解台南的风物民情,您会推荐哪一部?为什么?
答:描述台南地景或风物民情的作品很多,而今年三月间出版、由顾蕙倩执笔的《盐田.新美.葫芦巷:台南作家追想曲》,无疑是相当适合的读物;该书交织了缜密的学术研调和文学想像,复现杨逵、叶石涛、白萩等前辈作家彼时的生活场域及生命轨迹,作者更采取不同视角(例如小说人物角色的观点)叙述,透过文本的再创作和前辈形成心灵对话,不啻洋溢著阅读的乐趣!
问:若邀请一般民众述说台南饮食文化的特色,言谈间恐怕少不了直观(或刻板)的一字诀:甜!您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份「历久弥新」的评价呢?能不能向我们推荐一道在地料理,它又能代表台南(文化)的哪些面向?
答:的确,要讨论在地的料理,「甜」自然是难以回避的关键字,事实上,身为台南人,对于这样的评价恐怕还隐隐怀有几分自豪呢!据作家王浩一的考察,过去嘉南平原广泛种植甘蔗,而「糖」作为饮膳调料,以其相对高昂的造价和雅致的甜润感,广泛受到中上阶层人士眷爱,风行草偃之下,这股以甜为尚的热潮便逐渐在府城流布开来了。至于谈到台南的吃食,我首先要和大家推荐台南米糕──在叶石涛的小说〈红鞋子〉中,饥肠辘辘的主人翁简阿淘从「锋国民学校」走回自家途中,便是摸出身上余钱,向店家要了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米糕。事实上,台南米糕既是寻常街头食摊可见的小点,可与肉燥、鱼松、小黄瓜组合,亦能够搭配红蟳等海料,成为高档席次间不可或缺的美味;也因此,兼及庶民情怀与贵冑风范的「米糕」,或也能代表台南雅俗共赏的文化面向吧!
©张芸/ 旅读
问:暂且排开孔庙、赤嵌楼、安平古堡等名闻遐迩的古蹟地标,对于「第二次」前来台南进行深度游的外地客来说,您会建议他们造访哪些进阶(或私房)的景点?
答:据清代《续修台湾县志》所载,经民族路和成功路切截的新美街街段,由于彼时碾米厂、米铺林立,故旧名「米街」,晚近因文创小店、咖啡馆和民宿等进驻,已然形成充满历史光影和艺文氛围的街区;而古称「大铳街」的自强街,同样得名自清领时期小北门上加建的砲台,街上坐落著台湾最早的民设妈祖庙──开基天后宫、古蹟乌鬼井和老字号的饼店、香铺若干,日治时期著名诗人杨炽昌(水荫萍)亦曾寓居于此。这两条街道都位于赤嵌楼附近,非常值得游客前往游览,感受府城古色古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