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牛」转舌上干坤:台湾一绝牛肉面

【作者】 干馨萱
文_朱振藩 图_旅读、CTPphoto
2021年4月号 第110期
2021.04.09

和珍珠奶茶、小笼包并列为外国观光客必尝的在地美食之一,台湾小吃「牛肉面」既涵蕴了纵向的承继,亦不乏横向的创意开展──从汤头到面体,多端的变化称得上是另类的台湾之光了!

 

 

提到台湾名食,绝对有牛肉面,非但名列前茅,或恐稳居榜首。它源自中国西方,不管是西北甘肃,或是西南四川,均曾风行台湾南北,经不断演进后,各有其拥护者;目前这些原汁原味已和台湾自主研创的「红烧」并立,有如万花筒般,偶现旁门奇招,充满无限可能,其精彩和刺激,令人拍案叫绝。

 

所谓甘肃的「兰州牛肉面」,讲究「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其唯一标准为「一清(汤);二白(萝蔔);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然而,余秋雨早年写的〈五城记〉,却与此有所不同。

 

余秋雨在该文中指出:「(兰州牛肉面)一定要上好黄牛腿肉,精工烹煮,然后切成细丁,拌上香葱、干椒和花椒;面条粗细随客,地道的做法,要一碗碗分开煮,然后浇上适量的牛肉汤汁,盖上刚刚炒好的主料,满满一大碗,端上来面条清齐、油光闪闪、浓香扑鼻⋯⋯上口味重不腻、爽滑麻烫。另递鲜汤一小碗,如果还需牛肉,则另盘切送,片片干挺而柔酥,佐蒜泥、辣酱。」这种吃法别致,我曾在上海浦东的巷弄内吃过,适口充肠,挺有意思,殊堪玩味。

 

 红烧汤头的牛肉面。©卢大中/旅读

清真、川味同样「牛」

 

其实台北早年流行的「清真牛肉面」,最先多集中在怀宁街和博爱路一带的骑楼下,在其面摊之前,设一条长板凳,摊上支著大铝锅,锅上架著铁箅子,其上搁大块牛肉,皆已熟透,现吃现切,挑肥拣瘦,任客自择。其所用的黄牛肉,全是当天现宰。锅内肉汤微滚,油珠四下扩散,在氤氲气氛下,阵阵肉香飘出,满座尽是乡音,形成特殊画面,可惜整顿交通,摊子因而星散,有两家迁往延平南路,但牛肉已不是现切,改成切小块供应,汤头也不如前了。

这款「清真牛肉面」乃当下清燉式的滥觞,继之而起的,则是源自高雄的「川味牛肉面」,两者并为一时瑜亮。

 

据悉后来盛行全台的「川味牛肉面」,最初出自冈山的空军眷区,再由四川退伍老兵承其绪而光大之。饮食大家逯耀东〈出门访古早.牛肉面与其他〉一文中指出:「所谓川味的红烧牛肉面,是面店或面摊子,有一只专用的大铝锅,里面盛著已经烧好的红郁郁牛肉和汤,叫面时只要先吩咐一声轻红或重红,一会就端上来了,既方便又实惠,所以大家都喜欢吃。」而且「一样的红烧牛肉面,却由于所选的材料不同,烧煮的方法不同,就有了不同味道」,洵为知味之言。

 

它的构想来自四川小吃中的「红汤牛肉」,逯氏言其制法为:「将大块牛肉入沸水锅汆去血水后,入旺火锅中煮沸,再用文火煮至将熟,捞起改刀,然后将郫县豆瓣剁茸,入油锅煸酥,去其渣成红油,以清溪花椒与八角等捆成香料包,与葱、姜入牛肉汤锅中,微火慢熬而成。」只是郫县的豆瓣酱,是以蚕豆制作,台湾早年难得此物,冈山著名的豆瓣酱,改用黄豆为之。姑不管是用何酱炼油,均汤色红亮,麻辣滚烫,浓郁鲜香。

 

当时全台的「川味牛肉面」,泰半位于街边巷内,鲜少设有店面,首善地区的台北,也只有杭州南路的「老张担担面」、上海路(现林森南路)「唐矮子担担面」及松江路的「小而大」等数家,随著经济起飞,一发不可收拾。位在桃源街的牛肉面同样应运而兴,此街虽然不长,比邻而开张的,竟高达十几家,全以「牛肉面大王」号召,蔚为一时之盛,日后开枝散叶,后人以此自居,能善治其味者,则以近公馆巷内的「石记牛肉面」,最为脍炙人口,不论清燉、红烧,皆有可观之处。

 

清燉汤头的牛肉面。©郑嘉琪 / CTP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