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瞅中国】洋墨水写下的中国变化:今昔留学生

【作者】 李政亮
文_李政亮 图_视觉中国
2017年7月号 第65期
2017.07.21

从晚清为了富国强兵而前往美国取经的小留学生,

到当代生活相对优渥、著眼于亮眼学历证书的留学生,

中国百年来的「留学史」,影响的不只是个人职涯发展、

物质条件的提升,还带来许多深刻的文化反思。

 

二○一一年、美国芝加哥,约有三千华侨学生夹道欢迎胡锦涛主席访问。

 

网路时代总有人一夕名闻天下,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即是一例。

她在毕业致词里盛赞美国空气的清新、言论的自由,瞬间引来中国网民大力的批判,「全中国欠你爸一个避孕套」更成媒体煽情的标题。

爱国就像顶大帽子,有趣的是,为什么这顶大帽子经常戴在留学生身上?

 

追寻现代化路上的留学生

中国留学生的身分,始于追求富国强兵之路。一八四七年容闳(闳,音宏)以个人身分追随传教士前往美国留学,凭藉努力取得耶鲁大学文凭后,历经现代文明洗礼的他力推清廷的留学生派遣计画。自此,第一批留美幼童出现,然满清帝国末年病入膏肓,这些新兴人才未能带来满清帝国的变革。倒是一八九五年甲午战争失利后,昔日眼中的蕞尔小国反成为中国留学生的圣地,这些学生里不乏后来成为革命先锋者。

 

大众文化的留学生想像

一九九○年代也是大众文化逐渐兴起的时代,新的留学生想像也正在开启。一九九二年出版并成为畅销书的自传《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便是一例。作者周励是上山下乡的一代,一九八○年代留学美国,其间历经许多挫折,并遭受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另眼对待,最终,她克服一切并立足商业中心曼哈顿。这部自传真实性存疑,但畅销的背后无疑说明大众笃信童地周式的逻辑──中国人被瞧不起,但努力过后可以让外国人跌破眼镜!

 

发现民主的日常

美国不是天堂,也不是邪恶美帝,美国生活未必美好,但众人将民主精神融入生活里,在法庭陪审团的讨论、争取权益的工会乃至捍卫消费者权益的组织里。就是在细节里,看到美国的立国精神。

与其在乎留学生在美国的言行,不如关注他们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