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你吃「菜」嗎?天菜的理想模樣該是什麼樣子?你要知道的素食進化史

【作者】 黃彥綾
文_黃彥綾/旅讀 圖_陳育陞/旅讀
2024年10月號 第152期
2024.09.30

根據全球數據統計網站調查指出,2023年臺灣素食(含彈性素食)人口約占總人口13%,有近300萬人茹素,比例高居全球第三。回看臺灣社會的素食起源,早在明清時期就有不少民眾奉行「在家佛教」,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吃素修行;更有文獻指出,臺灣於荷蘭時代便已有素食人口。在此基礎下,臺灣社會對素食觀念始終保持開放。近年來,又因食安及永續議題備受關注,掀起一股以健康與環保為訴求的新蔬食風尚。無論是五星主廚、連鎖餐飲集團抑或路邊攤,蔬食料理百花齊放。你,今天吃「菜」了嗎?

 


©陳育陞/旅讀

 

 

前陣子上映的人氣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2》,首作有一幕令人會心一笑:女主角萊莉的父親費盡千辛萬苦,敦促萊莉吃掉她討厭的花椰菜。可愛的是,為了貼近地方文化,花椰菜到了日本卻搖身變成青椒。──童年對特定青菜的厭惡,無非是全球人類深有所感的經驗。

 

然而,人類一向以植物為食。世界知名食物化學和烹飪權威哈洛德‧馬基在其著述《食物與廚藝》即開宗明義表示,我們的祖先以各種果實、葉片和種子等雜食維生,更是於一萬年前就有培育數種穀物和塊莖等作物的行為。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吃什麼、像什麼,素食與宗教密不可分

 

以植物為主的飲食風格在漫漫歷史被一部份人支持,更在西元前260年於印度興起的佛教達到巔峰。佛教的核心價值認為,人類受苦根本原因在於無法放下貪、嗔、癡等情緒,致使人類注定在無止盡的生死相續歷經磨難;日常飲食中應避免食用肉類與飲酒,藉以過著精神高潔的生活。

 

無獨有偶,在西方世界也有相關飲食風尚,比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與畢達格拉斯皆是著名素食者;中世紀的苦行僧亦捨棄肉類。歷史哲學學者瑞秋‧勞丹在《料理之道》中指出,綜觀各個宗教的古代料理,「偏愛的通常是人們認為可以幫助『玄思冥想』的食材與菜色,例如肉類替代品(魚、豆腐、麵筋)、香甜軟爛的水果與堅果飲品,或是茶、咖啡與巧克力等提神飲料。」

 

如今社會將這般飲食準則稱作「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然而,追溯該詞卻是1840年代才於英國誕生。約莫1600~1830年間,歐洲社會針對人類是否應當/有權食肉,在宗教、農業、醫學與經濟等領域展開長期論戰,催生出定義性的詞彙之餘,亦使近代人類選擇茹素的原因愈加紛呈。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Surprise me! 百變風格蔬食上桌

 

回看臺灣的素食潮流,亦是如此。19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以健康和環保為訴求的素食主義風行,臺灣社會對純植飲食的印象,漸漸擺脫傳統宗教層面,接受各式不同類型的素食與半素食主義,語彙也轉以更中性的「蔬食」呈現。

 

話說回萊莉討厭花椰菜。有別於動物能透過移動來躲避敵害或繁殖,植物則需借助與生俱來的化學合成機制彌補缺失:產生風味與釋放有毒訊號等。有學者便認為,這即是孩童本能討厭青菜的原因。

 

不過,人類會烹煮。切片、研磨、剁碎、浸泡、加熱、發酵、乾燥、醃漬……早在進入農耕生活的一萬多年前,人類就已掌握一系列烹調技術,當今凝鍊千年技藝的廚師又豈會被蔬、果、香草和香料難倒呢?

 

所以,暫且忘了素食/蔬食的標籤,我們從料理的本質──美味切入,一探這股嶄新飲食風格的多元面向。

 

©陳育陞/旅讀

©陳育陞/旅讀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尋找台灣天菜》

202410月號 第152

https://www.orchina.net/product/518

 

****************************************

 

黃彥綾

 

黃彥綾

 

《旅讀》雜誌企畫編輯。1995年出生,中壢高中、新竹教育大學畢業,主修心理諮商系,卻因離不開文字,在校輔修中文系及文化與藝術產經學程。貓派,海派,期望未來都能以文字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