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会客室】回归一段生活的旋律 :宋冬野╳马世芳

【作者】 闻廷
文_甘炤文/旅读中国 图_何沐恬、马世芳、大大娱乐
2018.06.27

「音乐」的起源相当古老,无论是源自古希腊语、意指「缪斯女神的艺术」的μουσική(mousike),或是中国《诗经》以降手舞足蹈的吟哦传统,都充分显示出音乐与心灵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在这众声喧哗的人间世,是否还有什么暖心热手的歌曲,能够再次触动当代人幽冷而寡漠的内在世界?本期《Or旅读中国》邀请读者共同张开耳朵,跟随宋冬野和马世芳的对谈,重新回归一段生活的旋律。

 

走进独立音乐的世界

马世芳:

我们今日谈「硬地音乐」(individual music),其实大家更熟悉的翻译应当为「独立音乐」。以中国大陆来说,从事「独立音乐」的人大致可粗分为「摇滚」与「民谣」两大派──当然,中间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次类型,而这两大类人马也往往相互渗透、影响,因而造就出一片花团锦簇的音乐风景。

 

宋冬野:

因为住在北京的关系,这方面资讯的取得和流通相对要便利些;而独立音乐的表演,也几乎天天都能在街市间找得著。当然,彼时那些供作演出的酒吧或舞台如今很多都不在了,能够留下来的,多半发展得愈来愈不错。其实这些中国新民谣歌手的作品,包括周云蓬、万晓利、李志、钟立风……等,几乎都是在同个时期进到我生命里来的;那个时候,宿舍里的同学都觉得我简直是烦透了,怎么一天到晚在放同样类型的音乐(笑)?毕竟大部分人的兴趣比较是放在上网连线、组队打game方面,说来我也有点寂寞的。

 

马世芳:

基本上中国新民谣走的是独立发行的路数,因此制作成本多半拮据,发行量也很有限。几张重量级的作品(包括李志的《梵高先生》)不只录制时的设备简单,有时甚至连「制作概念」都显得质朴无文;尽管如此,它们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听众之所以为之著迷,不见得是由于其制作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在那些词曲和旋律当中蕴含著某种特殊的温度以及真枪实弹的什么,足以撼动人心。

 

宋冬野:

然而不可讳言,部分独立音乐工作者是满刻意地去和主流音乐间保持一段距离的,这当然有好有坏啊!坏的一面在于:为了保有或强调自身的优越感,因而漏失掉取法他者、截长补短的机会,我刚开始似乎也犯了类似的毛病(笑),但很快的我就知道自己错了,毕竟每种类型或风格的音乐都值得观摩学习之处。

 

我的音乐创作启蒙

宋冬野:

如果对于中国新民谣有兴趣,底下几张专辑或许值得大家静心共赏:万晓利的《这一切没有想像的那么糟》、李志的《梵高先生》、张玮玮的《白银饭店》,以及尧十三和达达乐队携手合作且即将推出的新专辑……

 

马世芳:

当然,宋冬野的《安和桥北》也不容错过(笑)。

 

宋冬野:

以我自己的创作之路来说,万晓利真的是影响我满深的一位歌手。我记得当初在接触到他的音乐的时候,自己还处于「流行小调」的阶段──现在想想都还不能称之为「歌」,只能说是小调罢(笑)──我想是在听了万晓利的〈陀螺〉之后,自己差不多才找著一种创作的感觉,也连带地弄清楚这群人在干的是个什么事儿。

说起来无非机缘凑巧,会开始听万晓利的歌是某一回逛唱片行,看见他的专辑就摆在那儿,长方型、复古色调的外包装挺特别的、歌名也很奇异,出于某种「猎奇」的心态,就买下来了。从前还觉得自己在写东西时是很真情实意的……然而从那刻起,我明白自己不该再胡乱凑(歌)词儿了!

 

马世芳:

所以万晓利对你的启蒙,最早是关于歌词写作方面、语言的情感和密度?

 

宋冬野:

是的,或者更进一步说:是一种「做东西」的态度。原来在这时代,所有的制作工具、软硬体什么的,皆已足够支持一个人在家里头「独立」完成他想呈现的物事,没有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在干扰──而我想,这也是新的独立音乐产生的契机。

 

马世芳:

从你第一次听到万晓利的唱片,到真正听见他现场演出,中间大概隔了多长时间?

 

宋东野:

不顶长,大约一两个月吧?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我快速而大量地补充了许多和独立音乐有关的知识……不断地听唱片、看表演,愈接触愈觉得这真是个不得了的「无底洞」!

 

《安和桥北》及其随想

宋冬野:

最早的时候,在创作上我可能更加注重「表达」,非常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经验到的美好事物,融合精确的语言和诗意的感觉,尽可能翔实地描述出来。这事儿给我带来挺大的压力,后来转念一想,觉得似乎也没必要让所有人都能清楚地感知「我」要表达什么,毕竟听众本身各自的诠释和参与,也是很重要的。

 

马世芳:

我听你放在豆瓣上的、包括比较早期的作品,那些Demo(示范带)是如何录制的呢?

 

宋冬野:

一开始满简单的:在地摊上买了个廿块人民币的小麦克风,然后一把吉他、阳春的录音设备,就这样克难地完成录制工作。

 

马世芳:

你前此的作品常常会录成两道(甚至更多)的Vocal,这点满有意思的,因为在六○年代,披头四乐团(The Beatles)也大量使用了这样的技术──他们还有个说法,叫作「artificial double tracking」。而为了要强化效率,他们发明一种做法,即录唱一遍后,该声音便能自动复制一轨;之后再将这两道声轨稍微错开,达致预期中的共鸣效果。

 

宋冬野:

我也曾这么干过!但还是觉得声音太过规则了,索性分成前后不同的两次录制。不晓得自己怎么养成这类「坏」习惯的,可能觉得听起来比较立体一点吧!

 

马世芳:

不过我听你早期录制的Demo,觉得那个时候你的耳朵就已经挺利的了,也知道自己该如何调整、运用,可以达致理想中的音声成果。事实上,最受歌迷青睐的不见得是经过录音室修润出来的钦定版本,好比野孩子、周云蓬乃至于万晓利的某几首作品,其现场演出的实况或者后续录制的非唱片版本,反而更为大众知悉。

当然,我觉得冬野的情况比较不一样,即使一开始是以某种土法炼钢式的方式进行摸索,但当中似已蕴含有某种制作的概念了。尔后正式踏入录音室、与制作人时相讨论等,无疑都帮助专辑朝向更为精致的方向迈进。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新民谣音乐一路发展下来,《安和桥北》这张唱片无论在声音的处理、包装的呈现以及后制的投入等方面,都是相当完整而成功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精致化的过程并未伤害歌曲本身素朴的面目,反而相得益彰……有兴趣的读者或听众不妨迳行上冬野的豆瓣小站聆赏,比较原初的Demo与唱片版本的差异。

 

两岸音乐.对话与交流

马世芳:

对岸这几年冒出许多排场盛大的选秀节目,也连带创造出许多商演行情不错的歌手;和台湾唱片业历经兴衰起伏的进程相比,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工业显然是以一种高度压缩的方式突飞猛进。就我初步的观察,或许目前他们并不需要发展出完整的唱片产业链带,因为现下市场的销售情形实在不乐观(但娱乐工业是存在的),不过长期下来,这种侧重「短线操作」的商演模式对于厚植基底创作土壤是否有益,恐怕还有待评估。

整体说来,我认为目前两岸音乐方面的往来互动还是很有限的。或许台湾年轻人会去听宋冬野、万能青年旅店,但是否能持续追下去、找出万晓利等人的作品聆赏,可能就不一定了……换言之,两岸独立音乐深度交流、彼此渗透的情况,似乎尚未完全发生。

 

宋冬野:

我自己当然也听台湾歌手的作品,包括陈升、林生祥、万芳……除此之外,像我也觉得周杰伦很好听啊!一方面他的作品内容十分多元化,各种类型都有他自己的style;二方面可能也赶上了年纪吧,比如他首张专辑中的一首歌〈可爱女人〉,我记得当时坐在公车上,听著听著自己就打从心底乐了起来……一直到现在,尽管很多年没听的周杰伦的歌,音响一放出来,大家却都能从头到尾跟上。所以,不需要去排拒主流市场的音乐,只要仔细地听、疯狂地听,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好的元素就藏在那里头。

 

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宋冬野:

不讲很多人不晓得,其实对创作歌手而言,第二张专辑是非常难做的……该怎么说呢?如果做出来的内容和首张专辑的风格相仿,一群人就说你因袭蹈故、了无新意;倘若跳脱框架,推出截然不同的曲风,另外一群人又可能责怪你背叛初衷、不识好歹(笑)。所以啊!这事情真得仔细思考思考。

过去常有人问我,在创作之际是否怀抱著什么「经世济民」的伟大抱负……其实不是的──至少对我而言,所谓「时代意义」、「批判精神」这些巨大的命题并不是创作时的优先考量;当然,某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总会对个人产生有形无形的影响,但我仍旧愿意按照自己的步调、自己的方式过生活,将内心真实的感动带给每一位愿意听我唱歌的人。也幸亏现在的公司给予我的空间满大的,让歌手有余裕潜心于创作,去磨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马世芳:

就流行音乐这一块而言,这十几年来的变化真可说是翻天覆地。前面我们谈所谓的主流/非主流音乐……曾经,台湾的唱片业有著非常蓬勃的荣景,唱片公司愿意投入巨资栽培新血、制作专辑,消费者也愿意自掏腰包,享受美好的劳作成果。在那个时候,我们习惯将市场表现良好的音乐称为「主流」,这点殆无疑义;然而时迄于今,无论是硬体设备的改革抑或消费习惯的转移过渡,现在唱片业盛极而衰的发展趋向,和过去的风光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情况底下,要谈主流/非主流音乐,其所著眼的或许已不再是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而比较侧重于某类「精神」或「态度」的展现。

我虽不认为真有谁能够给予新一代有志从事独立音乐的年轻人有效的建议,不过却始终敬佩那些站在各自岗位上精益求精、且相信「明天会更好」的音乐人,好比李宗盛、黄韵玲等前辈;而从张悬等新生代歌手身上,也令人感受到台湾音乐未来的希望。无论如何,相信年轻一代能够在日益艰难的处境中设法摸索出新的方向。

 

 

【人物资讯】

宋冬野 

土身土长的北京人,09年起成为豆瓣独立音乐人,专辑《安和桥北》更荣获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音乐奖,被许多乐评家目寓为中国新民歌浪潮的代表人物。

 

马世芳 

资深的广播媒体人兼不可救药的音乐爱好者,现于News98电台主持《音乐五四三》节目,并出版有《地下乡愁蓝调》、《昨日书》、《歌物件》等文集。

 

点我看马世芳╳宋东野精彩访谈!

 

↶↶↶加入旅读LINE@好友,抽东航优惠来回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