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念念有慈会客室:一个人的武林 艺术家杨柏林的侠气与乡愁
十岁那年,一碗翻倒在黑泥地上的白米饭,伴随著父亲的叫骂、扁担凌身的痛楚与饥饿的记忆,在年幼的杨柏林眼中化为魔幻的满天星辰。
在那片无人知晓的星空下,杨柏林放开了无穷的想像力,那是他一个人的武林⋯⋯
二〇二三年十月,杨柏林《2023,竹册系列》在台北市和平东路的大院子艺术空间进行展演。以往在全台各地的展览馆或私人空间,较常看到他用不锈钢的巨型作品与当地环境对话,这次却耳目一新,使用大量的竹子为媒材。
身材壮硕,自带大侠气场的杨柏林,出身于贫困的云林海边,学历仅小学毕业。背景的弱势,却成为他在艺术叙事上的优势,那些一般人难以体验的穷日子,标示了他的独特,也给了他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选择竹子作为媒材,也是来自于童年的记忆。杨柏林说,过去不管是出书或艺术创作,他经常提到的是母亲,这次比较难得,「是和父亲有关。」
-------------------------------
杨柏林小档案
一九五四年出生云林县口湖乡海边的金湖村,本名杨象。十岁被父亲暴打后竟看到自己的创作原型,立志成为艺术家。十七岁时第二张水彩画获全省美展第二名,改名杨柏林。非学院派出身,创作不受牵绊,竹、石、不锈钢、马赛克、蚵壳都是工具。创作类型多元,建筑、公共景观、装置艺术、雕塑、绘画皆有,为各大美术馆、饭店、著名地标和豪宅收藏。
-------------------------------
一根扁担唤醒童年
创作缘自新冠疫情尾声。当时,他在位于外双溪的三层楼房外,发现有丛麻竹开花了。他将一些绑在室内景观桧木立柱腰际,一些插于西藏香炉,其余摆在中庭旁骑楼下的老水缸里。
一切配置妥当。一周后,他看到小佛堂窗外木地板上突然多了一根竹制扁担。他心想也许是工人留下来的,顺手把扁担拿来插在门边,也勾起他好久以前的回忆,进而衍生出一整个关于竹子的展览。
杨柏林《2023,竹册系列》之「一段如诗如歌的旅程」©杨柏林
这意外出现的扁担,有如儿时的信物。在杨柏林的童年里,饥饿、打骂、期待与梦想交织,当时人们会用扁担扛东西,他的父亲则会在河上划著竹筏载牡蛎,也会无预警拿起扁担追打他。
以现在的社会眼光来看,杨柏林是家暴儿,但在当时的台湾家庭,长辈拳打脚踢,孩子习以为常。他说,他心里没有一丝一毫对父亲的不满,这些回忆从一次次静心中浮现,反而沉淀为他艺术的养分。
杨柏林的父亲已经走了。这次的作品,就像是杨柏林对他的纪念。在这片属于杨家记忆的竹林中,吹不到海风,也没有盐,却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像家乡。
白米化作星星
在杨柏林的幼时记忆中,即使是挨打哭闹的场景,一经成年的他创作,便有了完全不一样的面貌,例如作品〈繁星不灭〉。
杨柏林记得,在十岁的某个夜晚,他忽然发现一位美女在家中煮晚饭,心中很疑惑:「妈妈去哪了?这是父亲新交的女友吗?」几天后才知道,原来这「美女」就是妈妈─当天妈妈因为去台北探亲,罕见地化了大浓妆、穿了新衣,赶回家做饭时,竟让杨柏林完全认不得。而年幼的杨柏林眼看香喷喷的白米粥,赶紧盛了八、九碗放凉等著吃,又看到父亲大丰收的渔货摆满一张长凳,觉得很开心。没想到,父亲见他盛这么多碗,直接飙骂:「你这大心肝的,一个人是要吃几碗?」同时一巴掌打下来,把碗也打翻了。
这不是愉快的经历,杨柏林讲起来却甚为有趣。他淡淡地说,当时那些白花花的米饭,有如开天辟地、慢动作般地飘向中庭黑色的泥地,乍看宛如夜空中的星星;而他虽挨打,受到惊吓,心头难受,而且肚子很饿,但跪在那片白米星辰上时,却突然觉得美,美到让他有点惊艳。
在那难忘的夜,杨柏林最后被母亲从庭院抱回房间睡觉。半梦半醒间,十岁的杨柏林心中升起了一股渴望─长大后要当艺术家。因为只有艺术家,才能清楚描述他的感受。
如今七十岁了,他依旧难忘儿时被父亲毒打的那个晚上。这回忆后来还发芽、开花,成就了他的〈繁星不灭〉。这件作品把观者带进他私密的时光隧道,也让大家看到了他年轻的父母。
杨柏林说,儿时的家就像从毕卡索穷困的蓝色时期画作走出来的。他老觉得肚子饿,而父亲渔获后,为了赚差价,会将新鲜的鱼卖出,再买品质较差的鱼回家,所以有时即使吃饱了,却也吃不好。而母亲则是与父亲相反的存在,是杨柏林安全感的来源,「我妈妈是我的菩萨。」他常常这样脱口而出。
小学毕业后,十三岁的杨柏林带著母亲给的一百元北漂,释放灵魂并追逐梦想,第一站就来到台北车站书店街。后来他也在书店打工,若没有车钱返乡,就窝在店里啃书消磨时光,也常于报章杂志发表散文与新诗,培养出他一生阅读的习惯。
让星星停在树梢的少年
著迷于阅读,带给他很多想像力,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推进器。他说,常常觉得森林的植物会叫他的名字,会跟他讲话,于是他将大量植物种在外双溪的家「蕨知苑」,这样可以随时和植物聊天,也感觉被自然包覆,保护著。
虽只有小学学历,杨柏林的艺术之路却走得光彩。在台湾经济起飞的八〇年代,各行各业都有崭露头角的机会,他藉由不断参赛、多次拿到美展首奖,逐渐成就名声,后来搭上公共艺术热潮,成为知名建筑物的代表艺术家。
杨柏林〈生命〉(左)、〈美丽家园〉(右)©杨柏林
成了名,赚了好几桶金,累积逾亿元资产后,杨柏林开始打造森林住家。花了二十年,边做边改,慢慢完成他的蕨知苑。
杨柏林外双溪居宅蕨知苑室内一景©杨柏林
来自大海的他,后来又爱上山,也促使他打造属于自己的自然。杨柏林说,想让星星停在蕨知苑的树梢上。用自然花香取代香氛,以鸟叫为奏鸣曲,而他在这样的山海里,虽留了一个大卧室给妻子当书房,却也让妻子和孩子住在山的另一边,仍旧保持著大量的独处。
潇洒不羁的艺术家个性,多年来让杨柏林的妻子不能安定,两人分分合合。杨柏林说,当年妻子很快生了两个孩子,让年轻的他很惶恐,感觉家庭会成为枷锁,一心只想逃离责任。这让妻子长年处于焦虑,两人离了婚,又再婚。三个儿子也和他离了心,直到近年才和解。
但不管多奔放多狂野,他还是想要有家人。在杨柏林家里,摆著不少珍贵的艺术创作和古董收藏,不过在秘密的角落里,却是小儿子杨占小学时期的画作〈父亲〉。杨柏林说,当年惊讶于儿子的绘画天赋,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停笔。
我看了杨占的〈父亲〉,以儿童的技巧而言,画工的确不差。但我更相信,杨柏林当年停笔,与其说是折服于孩子的天才,可能更多是出于对家人的疼惜吧。
狂放与优雅,错乱与经典,浓缩在杨柏林五十年的创作生命中。不像很多艺术家到了身后才发光,他在今生就已得到肯定。不论是作为一个人,或作为一位艺术家,他都过得好精彩。
*************************
张亚慈
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及英国李斯特大学硕士毕业,经历影剧、消费生活、时尚精品和财经人物,访过无数中外名人,以可亲的文字,细腻的观察,走进受访者心中,历任中时晚报撰述委员、非凡新闻周刊总编辑及Taiwan Tatler 创刊编辑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