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既非奉天也非承运?《中国家宴》读宋朝圣旨
太监手拿圣旨,大声唸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几乎人人会诵的诏书固定开头,早先根本并非圣旨的必要内容。
让我们细探宋朝皇帝与臣子的书信,解开千年来圣旨格式的多重演变。
古装影视剧中,无论哪朝哪代的太监宣读圣旨,开头第一句永远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等读完圣旨,再拖著公鸭嗓来一句「钦此」,然后臣子们磕头谢恩,双手接旨。然而在历史上,这种情形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尤其是在宋朝。
前段时间,抖音与河南卫视联合推出古装美食综艺节目《中国家宴》,由笔者担任编剧和历史顾问,以六场宴席开场,演绎宋朝六位名人的人生故事。其中第五集「军宴」,讲的是南宋名将韩世忠阻击金兵、以少胜多,宋高宗派人到军前宣读圣旨,大加犒赏的故事。
©《中国家宴》
杜撰圣旨,其来有自
韩世忠抗金获胜是有历史依据的,那便是赫赫有名的黄天荡之战;宋高宗颁旨犒赏也是有历史依据的,赏金数目载于南宋官修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原文是「赐韩世忠白金三万两,以为犒军之用」。遗憾的是,宋高宗颁赏韩世忠的圣旨全文已经轶失,现存文献中不见记载。
文献中不见记载,剧情里却需要这道圣旨,怎么办呢?那就要发挥编剧的「编」字技能。我参照宋朝圣旨的基本格式和宋高宗的行文习惯,将圣旨杜撰出来:「赐两浙制置使韩世忠诏:卿统帅舟师,邀击强寇,慷慨忠勇,朝野皆知。朕得金山捷报,知卿与金人相持于大江殆将两月,以八千之师拒敌十万之众,且多有杀伤俘获,朕心喜可知, 大宋中兴可知。至于敌酋脱逃,则非卿之罪,实我兵之寡也。
朕已传旨户部与枢密院,拜卿为检校少师, 改武威军、感德军节度使,升神武左军都统制,仍以两浙制置使驻于镇江,待朕回銮,卿即赴行在觐见。另赐卿白金三万两、法酒一千瓶、法糯酒六千瓶、片茶一百盒、草茶三百裹、三佛齐所贡香药一百斤、江东转搬仓稻米九百石、湖州青羊两百口,以为犒军之用。付韩世忠,建炎四年五月初二。」
当我将这些文字发给节目组时,总导演和分集导演都很诧异。他们诧异的倒不是兵力数目和犒赏数目是否符合史实,而是这道圣旨与他们心目中的圣旨很不一样,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开头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也没有「钦此」。
真实的宋朝圣旨上究竟有没有「奉天承运」和「钦此」呢?先说我考证出来的结果,奉天承运肯定是没有的,钦此倒偶尔可见,但更多时候会被写成「钦哉」。
未见钦此,只见花押
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有宋高宗颁给抗金名将岳飞的一道圣旨,横长近两尺,纵长一尺余,〈宋高宗赐岳飞手敕〉是这么写:「卿盛秋之际,提兵按边,风霜已寒,征驭良苦,如是别有事宜,可密奏来。朝廷以淮西军叛之后,每加过虑,长江上流一带,缓急之际,全藉卿军照管。可更戒饬所留军马,训练整齐,常若寇至。蕲阳江州两处,水军亦宜遣发,以防意外。如卿体国,岂待多言。付岳飞。」
上文大概意思是说,岳飞率兵巡察长江沿线,军务繁忙,非常辛苦,如有军需,可随时密奏皇帝。朝廷刚刚经历一场兵变(史称「苗刘兵变」),政局不稳,内忧外困,长江上游全靠岳飞镇守。宋高宗希望岳飞经常训练兵马,每天保持如临大敌的紧张状态,还希望岳飞能将湖北蕲春和江西九江两处的水军调到长江防守,以防金兵再次南下。在圣旨末尾,宋高宗又夸岳飞忠心报国,无需提醒。该圣旨没有落款,只在末尾付岳飞三字之后书写一个形如「再」字的符号,那是宋高宗的「花押」,相当于加密性质的特殊签名。
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宋高宗颁给主战派大臣张浚的圣旨,尺寸长短与写给岳飞那份差不多,唯独正文较长,且有日期落款。加上标点后,〈宋高宗勅张浚手书〉抄录如下:「皇帝特赐川陕京西湖南北路宣抚使张浚手书:贼预阻兵,枭雏犯顺,夹淮而阵, 侵毒及濠。卿奖率师徒, 分布要害,临敌益壮,仗义直前,箕张翼舒,风驰电扫。遂凶渠宵遁,同恶自奔,观草木以成兵,委沟壑而不顾。昔周瑜赤壁之捷,谈笑而成;谢玄淝上之师,指挥而定。得贤之效,与古何殊?寤寐忠勤,不忘嘉叹,钦哉!建炎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这道圣旨全是夸奖张浚用兵有方,堪与三国名将周瑜和东晋名臣谢玄媲美。日期落款为建炎三年,说明写于西元一一二九年。与前面那道圣旨一样的是,这道圣旨也没有古装影视剧里常见的「奉天承运」和「钦此」,唯独在末尾多了一句「钦哉」。钦哉与钦此有关系吗?后文会有分析,这里暂不谈及。
万中仅一例
目前存世的宋朝圣旨原件极少,宋高宗给岳飞和张浚的那两道圣旨没有「奉天承运」和「钦此」,也许只是特例,不能证明宋朝所有圣旨都是这样子。好在现存文献中收录的宋朝圣旨相当丰富,《宋大诏令集》收录了北宋三千多道圣旨,而《宋会要辑稿》收录的圣旨则将近万道。这些圣旨很难一一读完,然而可以藉助现代数据库的查询指令走马观花。经查询可知,它们都不用奉天承运开头,只在少数圣旨结尾有钦哉二字。例如宋仁宗册封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为皇后,圣旨开头为「皇帝若曰」,末尾是「持节册,命尔为皇后,钦哉」。
宋朝有没有用钦此结尾的圣旨呢?我仅在南宋官修史书《三朝北盟会编》中见到一例,那是宋高宗追封一位已故臣子的封赠文诰,开头是「朕信赏必罚,以励多士」,末尾是「钦此」。
跳出宋朝,我们能在元朝圣旨上见到大量的钦此。例如《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收录的几道圣旨:「奉圣旨,各翼摘差蒙古、汉军,征进八番叛蛮,钦此。」、「奉诏书,今后断底公事,合打底早打者,合重刑底早施行者,钦此。」所以,钦此应该在元朝才流行起来。然而这些元朝圣旨并不用奉天承运开头,而是用「奉圣旨」或「奉诏书」开头。
元朝八思巴文金银圣旨牌©任中豪/ 旅读
拍马屁成正式结尾词
到了明朝,圣旨开头才用上奉天承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明朝万历四十四年九月十五日颁布的一道圣旨,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但又以「钦哉」而非「钦此」收尾。
明朝圣旨被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的圣旨采用不同的格式,绝对不是所有圣旨都用奉天承运。查《大明会典》,明朝圣旨有制、诰、诏、敕、谕、批之分,其中「制」是任免大臣与亲贵的圣旨,「诏」是向天下臣民通告重要政策的圣旨,「批」只是皇帝在臣子奏章上的批语。在这些圣旨当中,「制」会用「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诏」会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而「批」就直接批覆,完全不需要奉天承运。
清朝圣旨继承了明朝格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雍正、干隆、嘉庆圣旨中,既能看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也能看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更能看到完全不用奉天承运的奏折批覆。但在这些圣旨的末尾,钦此已经相当常见了。换句话说,只有到了清朝,钦此才真正成为常态。
清朝干隆四十年圣旨©图虫创意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圣旨©武仲林/CTPphoto
浙江湖州莲花庄公园©朱忠权/CTPphoto
最后我们来谈谈钦此的含义。我觉得,钦此极有可能由宋朝圣旨上的钦哉演化而来,它的本义只是「赞叹」,是抄录圣旨的臣子对皇帝旨意的赞叹(拍马屁),后来用得多了,就成了正式诏书的结尾词。
**********************
李开周
专栏作家,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者,擅长将生硬历史以活泼生动方式呈现。出版书籍数十本,著作有《吃一场有趣的宋朝饭局》、《包公哪有那么黑:你所不知道的包青天》、《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与《谁说不能从武侠学数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