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焦桐】舌尖的悸动──浅谈饮食美学

【作者】
文_焦桐 图_旅读、CTPphoto
2023年10月号 第140期
2023.09.27

(首图:夜市美食,鲫鱼与草鱼 ©武仲林 /CTPphoto

 

要拥有饮食的好品味,便要与食物建立起超越舌尖味觉以外的关系。味觉价值在于能引发情感,美食就是凝聚情感的方式。不了解饮食,就不了解世界。

 

 

从前女儿在看电视儿童节目,都令我胆战心惊,我担忧的并非节目内容,而是节目间所穿插的广告,那些广告多是食品广告,又几乎都是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零食,使用重口味辅料和调味料,欺瞒味觉神经,令味觉日久更迟钝,疲劳,昏眊。我称之为娱乐食物。沉迷娱乐食物的人不见得缺乏品味,只是不知道有更好的食物。对饮食的品味差,代表比较喜欢标准化的食物,或不清楚自己的喜好。味道不仅是舌头的直接感觉,所有的味道都涉及认知觉察。「喜好」不需要知识,但品味需要。

 

幸福的生活就从肚子开始,林语堂有一篇妙文〈论肚子〉断言:「中国人之所以对动植物学家一无贡献,是因为中国的学者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祇想著鱼在口中的滋味。」

 

俗话说美食不外乎:一色二香三味四形五名六皿七质八养九声十境。食物都讲究色、香、味、形,吾人同时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在进行审美。其中可能以味觉为主,色、香、形是通过视觉和嗅觉引发快感或不快感,品味才是欣赏的开始。食物一旦入口,色形即不存在,嗅觉融合味觉,便会形成审美体验。

 

人类是唯一会烹煮食物的物种,只有我们懂得用餐的概念,而不是仅为了生存而进食。哲学家自古多在讨论肉体与心灵,彷彿两者各自分离、截然不同,甚至彼此互斥。他们认为心灵让个体拥有思维能力,得以进行道德推理并有所节制,而肉体是消极被动的,其需求和欲望会让个体分心,无法好好思考。在哲学家眼中,心灵位处的层次无疑是更高的。然则,感官是心灵与世界之间不可或缺的协调者。少了感官的输入,心灵就没有可以思忖的事物。

 

 

澳门法国餐厅Robuchon a Galera的精致料理 ©吴素馨/旅读

澳门法国餐厅Robuchon a Galera的精致料理 ©吴素馨/旅读

 

 

一口判高下

 

我们在餐桌前的选择乃至咀嚼方式,以及道德和礼仪,形塑了自我的饮食样貌。味觉的运作须靠舌头、牙齿、上颚和唾液。味觉的感受是一种化学过程,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滋味分子必须溶于液体中,才能被味觉器官表面的神经感受、吸收。只有溶解的物质才有滋味。

 

每条舌头的敏锐度不同,这自然可以自我锻炼,恐怕更多的是个人禀赋。《世说新语.术解》载荀勗善于辨味,有一次,晋武帝宴请百官,他尝了笋肴,告诉邻座说这饭菜是用「劳薪」做燃料炊煮出来的,不好吃。劳薪就是车轴,因为古时候的木制车辆车轴运转不息,最受劳苦,将它劈为柴火就叫劳薪。旁人再怎么品味都无法分辨有何异样,晋武帝暗中命人去御膳房询问,果然用的是「故车脚」。

 

无独有偶,晋朝苻朗擅知味辨味,有一次,会稽王司马道子设宴款待,席上珍馔丰盛,吃饱后主人得意地问,比起关中饮食如何?苻朗回道,全桌菜肴确实都很好,只是调味用的盐稍微生了一点。司马道子惊疑问厨师,厨师的回答果如苻朗所言。另一次,苻朗赴宴吃了一块鸡肉说,这只鸡在笼内,经常有身体半露在笼外。我们无从查证他的味觉之能,只能赞叹神乎其舌,惊讶他的吹牛勇气。

 

 

纯天然,最对味

 

我欣赏的食物多很朴素,简单,这不仅仅是一种美学观,也是一种烹饪美的本质,平易自然,不浮夸,不雕饰,看似家常菜。厨艺的纯朴和简单不是低级动作,反而是高级动作。一味雕琢的食物,殊乏美感。我不喜把食物捏成一小撮一小坨的仿法式料理,或用黏糊糊的酱汁掩盖食物的异味。有些呆厨欢喜强调某道菜某道汤熬煮多少日夜,我欢喜原汁原味的食物,反对过度加工,反对随意改变食物的原貌,对近年流行的分子料理也难以欣赏。

 

创意的发想并非凭空臆造,须先具备足够的思想底蕴,有所根,有所本。我曾经在一次烹饪比赛中吃到荔枝夹乌鱼子,荔枝、乌鱼子皆我所嗜,两者结合在一起像怨偶,不仅完全泯灭了彼此的美味,更激扬出乌鱼子潜在的腥味。十几年前的往事了,我多么希望只是作了一场噩梦,而不是真的吃过。

 

艺术之创作原理根本上是相通的,澳门法国餐厅Robuchon a Galera的嫩羊排拼香草沙律配薯蓉看似简单,吃起来也原味原汁,侯布雄注重香气,此菜加了许多香草香料,如黑松露、莳萝、西洋芹、薄荷、茴芹、香艾菊、鼠尾草、牛至,再饰以沙拉叶,奇怪,这么多香草竟不互相干扰,反而令各种味道和谐共存。

 

 

澳门法国餐厅Robuchon a Galera的精致料理 ©吴素馨/旅读

澳门法国餐厅Robuchon a Galera的精致料理 ©吴素馨/旅读

 

 

逐臭之夫遍各地

 

从前宫廷吃鱼也讲究时令:一月塘里鱼,二月刀鱼,三月鳜鱼,四月鲥鱼,五月白鱼,六月鳊鱼,七月鳗鱼,八月鱼,九月鲫鱼,十月草鱼,十一月鲢鱼,十二月青鱼。

 

三月食鳜鱼 ©麦翔云/旅读

三月食鳜鱼 ©麦翔云/旅读

 

生活条件也形塑了饮食文化。各地习尚相异,食性也不同,北方人爱吃葱、蒜;云南、贵州、湖南、四川人欢喜辛辣;广东人的饮食倾向于轻淡;苏州人嗜甜味;绍兴菜偏臭……

 

日本滋贺县名产醃鲫鱼,盖滋贺县旁边的琵琶湖从前盛产鲫鱼。醃鲫鱼很有点讲究,而且急不得。暮春鱼卵饱满时当地人先用盐醃渍两年,再用米饭醃一年才熟成,吃的时候清理掉鱼身上臭得要命的米饭,呈现橙黄的鱼卵,非常美味。

 

顺德人晒制咸鱼或制作糟鱼,追求的是那种腐腥之味。咸鱼在顺德菜中常以配角出现,其作用广大,许多菜肴加一点进去,皆有画龙点睛之效。诸如炒饭加了咸鱼,鸡丁、咸鱼互相发明,滋味远胜酱汁和盐;蒸肉饼、蒸鱼腩时以此物代替豆豉,味道奇佳,更能提鲜;用来烧豆腐,能激荡出丰富的表情。

 

我去澳门,总想著「棠记鱼舖」的咸鱼干,买两尾马友鱼、曹白鱼回家,炒饭、蒸肉、蒸鱼都很好用。那腐香,表现出戏剧性张力,十分魅人。绍兴人爱吃腐食,诸如霉豆腐、糟方、霉千张、霉笋、霉菜头、霉苋菜梗……浙江平湖驰名中外的「糟蛋」是用米醋将蛋壳泡软,再用老糟浸透,最后放入陶瓮里封住,令它自然发酵。

 

臭味之美,绝不能装模作样,必得还原乡土气息才是本色,才够味。绍兴菜里的臭冬瓜,滋味十分隽永。一碗白米饭配一小碟臭冬瓜,能纯粹品尝饭香,乃是对白米饭的赞美。

 

澳门「棠记鱼舖」 ©刘伟雄 /CTPphoto

澳门「棠记鱼舖」 ©刘伟雄 /CTPphoto

 

 

「腐败」滋味最顶尖

 

食物各有其最佳美味状态,多数食物是成熟时最美味,如牛、羊、猪、鸡、鸭、鹅等等大部分的肉品;有些东西需趁未成熟前食用,如竹笋、芦笋、乳猪、乳鸽之属;有些则是快要变腐败时才好吃,如野鸡、山鹬。啤酒宜喝新鲜,白干要饮陈年,贵腐葡萄酒采用发霉干缩的葡萄酿造。

 

帕梅森乳酪压制成形,再经过数周的盐醃后,要存放四年左右,待它发酵老化才美味。依成熟期长短可分为老、特老、典型(四至五年期)和次发酵餐用乳酪。

 

金华火腿必须久挂,今年冬天所制的火腿必须挂著风干到翌年夏天,味道才佳,如果能挂两年,才能成就「陈腿」。除了名闻天下的西班牙伊比利火腿,美国史密斯菲尔德火腿亦讲究,制法是先抹盐、硝石后洗掉,用山核桃木烟燻,涂上胡椒等工序,再存放十八个月熟成。

 

烹饪之美者,不可过度依赖冰箱。饮食以新鲜为尚,美味的原理是即烹即食。中餐尤其如此,菜肴的温度影响滋味。最好的菜肴必须在最佳时机上桌,才能有效表现食物。

 

对美食家而言,食物最重要的是味道,不是营养。味道涉及的层面相当广,除了食物主体,还包括吃的整体环境。我曾经在一家知名西餐厅吃饭,除了冰淇淋、面包,没吃到差堪入口的东西。更糟的是,服务员的口臭很严重,应该戴口罩。

 

「雪舫蒋」火腿 ©谢光辉/CTPphoto

「雪舫蒋」火腿 ©谢光辉/CTPphoto

 

 

始于味觉,终于情感

 

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断言味觉包含三种形式:直接感觉、整体感觉和回味感觉。直接感觉是口腔器官运作时的第一知觉,此时所品尝的食物仍停留在舌头前部。整体感觉在第一知觉之后,食物离开起始位置,移向口腔后部,给整个感觉器官留下的味道、气息的印象。回味则是大脑对感觉器官传递的印象作出判断。

 

其中又以嗅觉和味觉的关系最密切,两者是复合型的感觉,缺乏灵敏的嗅觉,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品尝。美味的食物一定有香气,失去嗅觉,即瘫痪了味觉。拥有好品味,是与食物建立起一种超越舌尖味觉以外的关系。味觉的锻炼,说穿了是记忆的锻炼。味觉的价值在于能引发情感,美食是凝聚情感的方式。不了解饮食,就不了解世界。

 

 

****************************************

 

焦桐

 

焦桐

 

1956年生于高雄市,「二鱼文化」公司、《饮食》杂志创办人,曾为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退休后专事写作。已出版著作包括散文《暴食江湖》、《滇味到龙冈》、《味道福尔摩莎》、《蔬果岁时记》、《为小情人做早餐》及诗集、论述等等卅余种;编有年度饮食文选、年度诗选、年度小说选、年度散文选及各种主题文选五十余种。

 

****************************************

 

延伸阅读

 

【焦桐】手握权杖,食前方丈──饮食与政治

 

https://www.orchina.net/article/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