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阿拉伯咖啡不祇是咖啡
(首图:传统聚会上必定备有咖啡 © Wikimedia Commons)
聚会上一坐下,主人必定即刻斟上溢满豆蔻香味的浅黄色饮料,小小一杯不但代表著主人的热情招待,在关系盘根错节的阿拉伯宗族社会中,更扮演著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杯浅黄饮品,便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咖啡!
利雅德所有饭店柜台旁,一定备有阿拉伯咖啡用来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每当斋戒月之际,许多店家更会临时设置摊位,免费提供咖啡以示其大方好客。阿拉伯咖啡是重要的社交媒介,各种聚会中绝对少不了它。
百年咖啡不变味
正统阿拉伯咖啡做法是以浅盘直火炒焙咖啡豆,再用铜制的研磨钵将其磨碎,研磨时还会一边敲击钵一边发出悠远的颤音,预告咖啡即将出炉。以阿拉伯咖啡壸盛装,将阿拉伯牙刷树细枝撕成纤维状,塞入壸口过滤,倒入酒杯大小的中式瓷杯(Finjaan,从阿拉伯商队沿用至今,甚至还有随队的携带式设计)中饮用,阿拉伯咖啡一般不加糖,习惯和椰枣搭配食用,以中和苦味。
根据不同气候、环境及天然资源条件,各地也会在阿拉伯咖啡中添加不同功效的香料。大都以开胃助消化的豆蔻、杀菌止泻的肉桂或温胃缓痛的丁香为主,有些人则会添上珍贵的藏红花彰显其富裕。阿拉伯半岛北方气候较凉爽,当地人偏好颜色深一点的重焙咖啡;西边如贸易盛行又颇为潮湿的吉达,则常在中焙豆子里加入活血化瘀的乳香;南部则喜欢浅焙豆子加上促进肠胃蠕动的姜和茴香。从阿拉伯咖啡满满的香料中,似乎可感受到当时骆驼商队驼著香料走马四方的盛况。
骆驼商队博物馆的模拟场景 ©沈秀怡
家族传承要角
每每应邀至阿拉伯朋友家聚餐,时间晚不说,正餐之前大都要先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餐前咖啡,对于咖啡的重视,使得每个家族各有其自豪的家传咖啡配方。
男性宾客由族长出面款待,长子与长孙负责斟咖啡,右手持杯左手执壸,须一直站著并随时注意补斟,直到宾客不再喝。女性宾客则由宗族长媳来招待,所有的年轻女眷均需协助,家中长辈则和宾客一样是被招待的重要对象。边喝咖啡边聊天之际,年幼晚辈耳濡目染,不但从小习惯尊重长辈,更从中学习到交际招待的技巧。阿拉伯咖啡在家族传承上,可说是贡献良多。
各种煮咖啡的器具 ©沈秀怡
三杯咖啡即赴汤蹈火
传统阿拉伯半岛的部落聚会,每一杯咖啡皆有其宗族上的社交意涵。首杯咖啡应由主人先饮,表示咖啡安全无毒客人可安心享用。斟咖啡时原则上只倒三分之一满,一来怕斟太满客人烫手,如果主人倒太满,即表示主人对客人非常不满;二来用以增加主人与宾客之间互动性。就算不喜欢阿拉伯咖啡滋味,也千万不能拒绝第一杯,否则朋友立刻变敌人,如果客人迟迟不饮,则表示对主人有所求,正在等候回覆。
第二杯代表著主人的大方好客,是用来活跃气氛,客人不一定得喝完。但如果客人喝了第三杯,则表示对主人无限支持,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相助。第四杯字面上的意义即是勇士,只有当族长举杯高唱已牺牲烈士之名,愿意随之复仇的年轻勇士才会在激奋下喝完第四杯。当然这些都是古老的部落习俗,随著时代进步有些习惯不再适用。
煮咖啡的人 ©沈秀怡、Mohammad Amin Ansari/Wikimedia Commons
一杯接著一杯,如果客人不喊停,主人会持续不断地续杯,那该怎么办呢?手握杯举高再快速地摇摇手,同时以手掩杯,表示不再喝,相传这个习惯源自于秘密聚会时为避免机密外泄,常由聋哑人士担任服务员,仅能以手势表达而沿用至今。当然直接说主人也能理解,但入境随俗更有趣不是吗?
****************************************
沈秀怡
常年随先生派外,以客家人的硬颈精神享受生活中各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