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封面故事】咖啡厅的蜕变再蜕变——转角遇到咖啡馆
「如果我不在家,就是在咖啡馆;如果我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奥地利诗人彼得艾顿柏格
星光璀璨的夜晚,维也纳街头一派朝气蓬勃,杰西与席琳坐在安静的史贝尔咖啡馆(Café Sperl)内,眼中除了彼此再无他人。电影《爱在黎明破晓时》讲述一对男女于火车上相逢,于维也纳街头展开浪漫之旅,其中咖啡馆化身恋人絮语的隐密之所。二战阴影下仍旧活力四射的卡萨布兰卡中,瑞克咖啡馆(Rick's Café)内法国人、德国人与美国人共聚于此,瑞克与伊莉莎于此再次邂逅。电影《北非谍影》呈现了旧日恋人久别重逢,依旧无法摆脱宿命枷锁,咖啡馆则成为隐世乌托邦,令人暂忘战争苦难。
相较于上述浪漫电影情节,海明威可没在咖啡馆中上演生离死别戏码,他更喜欢坐在咖啡馆观察人群,再低下头来奋笔疾书,将巴黎咖啡馆内五光十色之景尽数收藏于文字中。这位在一九五四年凭藉《老人与海》等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传奇作家,早期创作生涯中常窝在巴黎咖啡馆中写作,咖啡馆成为他获取灵感的重要场所。
人们一再从各类作品中发现咖啡馆的踪影,画中、书本里、音乐内,总可以与其不奇而遇,每每带给人们全新启发。
©陈育升/旅读
一便士大学开课!
咖啡与全世界人们的邂逅,相较茶叶千年历史,仅发生在短短数百年间。咖啡从阿拉伯半岛传到欧洲之始,人们称其为「阿波罗的酒」,这款饮品如酒般,带给人们众多灵感,激发无限创造力。十九世纪出版的《文学轶闻》提到:「咖啡馆历史比俱乐部更早,也是人类习俗、道德与政治的历史。」因为从十六世纪初,咖啡馆便在鄂图曼帝国风行,彼时咖啡馆被称作「文明人的学校」,人们会在馆内谈论社会时事、尽情唱歌跳舞。
当咖啡馆文化传至欧洲,更成为艺文人士重要聚集地。十七世纪,英国最早有纪录的首间咖啡馆于牛津开业,彼时咖啡价格约为一便士,吸引许多学生与教职员于馆内待上一整天,进行思想切磋。
By Bodle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Oxford - Bodle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Oxford,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343739 ©Wikimedia Commons
思想启蒙,于是欧洲钜变
伦敦与巴黎咖啡馆文化可以说是影响了一整代欧洲人,历史学者们认为,十七至十八世纪咖啡馆于英国、法国崛起,是启蒙运动诞生原因之一。因为咖啡馆出现之前,欧洲人最常聚会场所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酒馆,但在咖啡馆出现后,因为提供不会令人大脑昏沉的无酒精饮料,使得此地成为人们集会的新选择,相较小酒馆,众人可以更加严肃地讨论各种问题。
有趣的是,英国小酒馆商家有感于客源向著咖啡馆涌去,遂开始攻击咖啡饮品,加上学者们总会聚集于咖啡馆大声疾呼自身主张,因此咖啡馆也被上位者视为「犯罪者」温床。一六七五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发表公告,公然打压咖啡馆,并指出前往咖啡馆之人是「无所事事和有反叛之意的民众」,未料到公告一出,便引起群情激愤,国王遂于隔年撤回,自此咖啡馆文化越发蓬勃。
波蔻咖啡馆©123RF
英吉利海峡彼岸的花都巴黎,咖啡文化也蓬勃发展,法国史学之父儒勒米 什莱在《法国史》一书中提到:「巴黎变成一座巨大的咖啡馆。」足以想见彼时咖啡馆之兴盛。十七世纪波蔻咖啡馆(Le Procope)于巴黎开业,成为哲学家伏尔泰、卢梭流连忘返之地,据说 《百科全书》编纂者狄德罗,便在此地与人谈论后产生汇编《百科全书》的想法。咖啡馆在欧洲蔚为风潮,许多作家如海明威、王尔德都是巴黎咖啡馆爱好者,画家如毕卡索、莫内同样徜徉于咖啡馆中。
咖啡移民,在亚洲根植
随著人们迁移,咖啡馆文化也被带往世界各地。曾被法国殖民的越南,街头巷弄坐落著各式小咖啡馆或是摊位,许多越南人将喝咖啡视为开启一天的重要仪式。不只文人雅士喜爱咖啡馆,平民百姓也是咖啡馆的忠实支持者。
咖啡馆文化在亚洲开出璀璨花火,亚洲各地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本与韩国咖啡馆发展历程不过百年,两地便已成为各家连锁咖啡馆兵家必争之地,也培养出一批对于咖啡滋味有著挑剔味蕾的人民。台湾咖啡馆同样也在二、三十年间飞速发展,甚至二〇一六年兴波咖啡创办人吴则霖一举夺下 WBC 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显现出亚洲咖啡师实力不容小觑。细看 WBC 世界咖啡师大赛从二〇一二至二〇二二十年间,十位冠军咖啡师中有三位皆来自东亚,比例之高,令人对于东亚咖啡文化更加好奇。
弗洛里安咖啡馆©S.A.C.R.A. srl/Wikimedia Commons
咖啡馆历经数百年演变,早已与原先样貌差异甚大。台湾许多咖啡馆纷纷将各种天马行空的创意与咖啡馆结合,像是在咖啡馆内贩售服饰、黑胶、植栽、单车,多样化了咖啡馆型态,让大众对于咖啡馆有了更缤纷的想像。
****************************************
张慧萱
来自府城,现为《旅读》杂志企画编辑。曾于成都停居半年,感受生命流淌之美。后踏过川藏、云南、大西北与新疆,也穿梭于日本街头巷弄间,喜爱驻足于路途上,观察人生百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