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电影推荐】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01:动物篇
中文字为什么长这样子?为什么不能像英文字母一样笔画简单呢?──相信这是许多开始学写字的幼儿心声。现今中文的授课时间已逐渐由其他语文瓜分,笔画简单的拼音文字自一开始即因手写容易而占了上风,然而偏重表音的拼音文,字母排序会随著时空变音而改变,因表意者少,较难探索历史生活动态。汉字多为表意,古人造字之初多源自生活经验联想,可反映当时代的社会面貌,包括器物的使用情况、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或工艺水准等文明演进的迹象。因此,古文字的研究,除了字面上的笔画和意义,亦需古代社会与文物研究的根底,《字字有来头:文字学家的殷墟笔记 动物篇》作者为退休自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许进雄教授,他常年与古文物相处,以多年的治学创见活化了如图形符号般的汉字。
《动物篇》为此系列的第一本,以象形动物的汉字为主题,追溯其演变过程,合理解释中文字为什么长这样子。由于与动物相关的字多从其最突出的特征发想,因此在甲骨文中,可见头顶一对犄角、脚踩偶蹄的「鹿」字,亦有又长又弯曲的鼻子挂在「象」字上头。此外,由动物形象更进一步演绎出抽象概念,他们借用对鹿角的钦慕,创造出「丽」字表达美丽;提亲时男方会赠鹿皮给女方,于是有了「庆」字;更由象鼻延伸出「为」字,画出一只手牵著象鼻的图像,表示驯服大象搬运树木、石头等重物、有所作为的样子。
还有今已消失、能帮助判案的动物「廌」(音至),廌会以角轻触嫌疑者来分辨罪犯,于是成为「灋」(今去廌,同「法」)的象征;除此外,动物的古字还分雄(牡)雌(牝),后因祭祀和畜牧的需要减少而不分了。
汉字笔画之所以繁复,归因于造字时确有思维逻辑,隐藏著当时器物与制度风俗、甚或已灭绝的生物符码,本书从出土文物到文献各面向阐述汉字的缘起,为读者还原栩栩然的古人日常样貌──原来复杂笔画的背后都各有来头、各有流长动人的故事。
【作者简介】
许进雄
1941年出生于高雄。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就学时,开始研读甲骨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1968年应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聘约,前往整理明义士收藏的甲骨,发现以甲骨上的钻凿形态作为断代的新标准。
1974年获得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于该系兼职授课。1996年回台,接受台湾大学中文系聘约,教授有关中国文字学、古代社会与文物课程,2006年退休,转任世新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版专著有:《殷卜辞中五种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钻凿形态的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小讲》、《简明中国文字学》、《许进雄古文字论文集》、《文字小讲》等。
【资讯内文】
作者_许进雄
出版_字亩文化
图片版权_字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