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书籍推荐】另一个世界: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眼中的中国1961-1962

【作者】
钟婉华/旅读
2022.05.06

亚洲人一般从小就接受英文教育,多习惯了欧美文化事物,比诸来华的异域人士,他们多在成年始接触中文,登陆后才惊觉原来世上还有另一个平行宇宙,饮食习俗价值观都大为不同。有些老外则从惊怪厌恶过渡到喜爱,把经历传递到世界,像马可波罗为西方开了扇窗,甚或有些从此以阐扬中国社会文化为志业。

 

 

一九六一年,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的人生在这时转了弯,从莫斯科坐了七天火车抵达北京,她急切地贴近车窗往外看,并不知道未来的命运会将她领往何处。

 

 

她最初的中国印象,是母亲从传教士得来的漂亮蜡纸伞。在大学潜心研究欧洲文化历史后,她愈来愈想了解欧洲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诗歌瓷器和建筑。一九四九年前,北京大学是东西方高等文化、教育科研的交会处,原本她对未来充满喜悦和期待,然而亲眼见到「真实」的中国时,不免惊愕──因韩战而招致美国为首的国际封锁、错误新政引来严重饑荒的贫困、及她本认为理所当然之事的种种疑惑──那些善变、粗鲁虚伪、官僚僵化和胆小怕事,随时警戒是否偏离「路线」、随时在侧监视的人事物,都在她心里打上问号。

 

 

宿舍的卫生差,无门的长排蹲坑便池常常堵塞;房舍不隔热防寒,得设法抵御寒风和炉灰入侵,糊厚纸挂床单来遮掩竟遭校方起疑,趁她外出时搜房多次,履诉不理。

 

 

这种种让人丧气而无能改善的困境,让林西莉起了离开中国的念头,然而古老的中国文化底藴在受政治控制的北大之外递出了钥匙,开启了她后来生活的意义。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的古琴研究会有一群渊博敦厚的知识分子,他们无所不知,无论诗词歌赋、瓷器哲学建筑音乐,甚至一些生活琐事都知无不谈,尤其敬业友善、尽力踏实地挽救千年文化遗产的精神让她深受感动,决心未来要和他们一样地工作生活,她转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深深的崇尚之情,对一切再度感到兴趣。

 

 

林西莉从小学钢琴,古琴的柔和颤音与她正好合拍,尤其喜欢王迪教授的《平沙落雁》,庆幸的是在离开中国后几经辗转,她终于找到文革时下放农村多次的恩师。除了浸淫于古琴,还第一次近距离见到甲骨文,并带著相机四处游历,真实纪录当时的常民生活,再加上大量的日记书信,她完成了《另一个世界:瑞典汉学家林西莉眼中的中国1961-1962》。

 

 

【作者简介】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一个比你更懂中文的外国人,瑞典著名的汉学家,同时也是教授、作家和摄影家。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学习汉语,师事瑞典知名的汉学巨擘高本汉;六○年代初曾留学北京大学,之后并多次造访中国。旅居亚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后,林西莉回到瑞典担任专职汉语教师,课余除了写作专书介绍汉语及中华文化,也为瑞典电视台制作多部相关的专题节目。一九八九年她被授予名誉教授,二○○九年被授予斯德哥尔摩大学名誉博士。她的《汉字的故事》(一九八四)和《古琴》(二○○六)双双获得奥古斯特奖,《另一个世界》(二○一五)获得谢尔格伦奖,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关注。二〇一六年获般第十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资讯内文】

作者_林西莉

译者_李之义 

出版_猫头鹰出版

图片版权_猫头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