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竹帘荡出新纸柔:树火纪念纸博物馆

【作者】
文_ Red Vera/ 旅读 图_CTPphoto、陈育升/ 旅读
2021年11月号 第117期
2021.11.15

由埔里长春纸业创建的树火纪念纸博物馆,可谓走在时代之先,不仅在一九九五年便打造出高度精致、面朝全球文化市场的产业博物馆;廿多年来更积极参与各种大型公共文化活动、公共艺术等专案,展现了企业独到的远见。

 

 

手工纸与机器纸的动人依存

 

埔里的造纸业可追溯到日治时期,埔里山水环绕,水质纯净、铁质含量少,拥有丰富的竹木原料,且气候和煦、日晒时间长,造就得天独厚的制纸之地。一九三四年,日月潭水力发电厂竣工,带动了碾米厂、制冰厂等轻工业兴起;一九三五年,日人横沟大藏成立「埔里制纸所」,并邀请日本匠师前来指导,手工生产日本官方文书用纸「美浓纸」,至此埔里纸业兴起,一路沿著时代脉动的需求,绵延发展至今。

 

一九五八年,原为台电电机工程师的埔里人陈树火转职创业,成立长春棉纸厂。热爱机械、不断追求发明与突破的性格,让他预见了手工造纸业未来的困境,精通日文的他,花费数月前往日本进行产业观摩与交流,终于争取到日方大笔资金来支援后续的新型造纸与器械开发计画,也让长春棉纸厂一举迈向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脚步,成为七〇至八〇年代台湾棉纸与宣纸输出最大宗的纸厂;随著工业时代来临,当年改革性的机器纸产线,更反过来支撑著量少质精的手工纸文化延续留存。

 

©陈育升/ 旅读

 

深情相继 绽放璀璨光芒

 

一九九〇年,陈树火与妻子陈赖凤娇在一场空难中双双离世,生前留下的遗愿,便是为曾为东亚最大手工纸输出地的台湾,打造一间专属的纸博物馆。陈树火的小女儿陈瑞惠接过了父亲的愿望,耗费五年时间点滴筹画,终在一九九五年成立了树火纪念纸博物馆。

 

今日旅人所看到的树火纪念纸博物馆,乃是据当年长春纸业在台北的门市部而改建。

 

这栋占地一百六十坪、形状狭长幽深的老街屋,曾是面向世界各国、处理外贸订单的「国际事业处」;面对这承载无尽时代回忆的场域,建筑师李玮珉利用穿透性的天井引入自然光源,并在每一楼层打造出「内部街道」般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动线,打破了旧有空间的密闭感,创造出不同空间通连叠映的探索之乐。

 

拂水荡帘 探索纤维之美

 

馆内的四层楼空间,一楼前半为展示各种特色纸品与艺品的贩售处,后半则是复刻埔里老纸厂原貌的手工造纸工坊,每周六皆有博物馆馆员于固定时间为旅客示范手工纸的传统制作流程。

 

场馆的二、三楼,则分属博物馆的主题特展区与常设展区。除了静态的纸张与艺品造景展示外,展区还设有各种科学性的互动式展柜,可以透过显微镜观察、或以手动操作来体验纸张的丝向、张力与吸水性等特性。

 

看完静态展品,来客更可以在顶楼的大工作区体验亲手造纸的乐趣,制作项目从基础素纸、进阶的花草手工纸、与生活应用的线装书等,课程丰富多元,从纸浆开始,透过手作让纤维步步成纸的乐趣不仅老少咸宜,更适合介绍给异国友人体验台湾文化。

 

©陈育升/ 旅读

 

传承已知,酝酿未知

 

探索过传统之美,意犹未尽的游人可移步前往隔邻于二〇一八年成立的「凤娇催化室」。这是由家族第三代、陈树火孙女李依耘主理的概念场域,以祖母陈赖凤娇之名,打造出兼具展览与开发功能的实验催化平台,现场不仅贩售各种结合自然材质制作的艺术纸张,更提供各种开发新纸与纸张修复的咨询服务,近来更跨界进行多元策展与创作大型纸材装置。「树火传承已知,凤娇酝酿未知」,树火与凤娇夫妻相携前进的精神,亦将如纸纤一般柔韧绵长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