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罗布泊边当东方遇见西方:一夕风流,千古丰美

【作者】
文_ 李纯瑀、张芸、张慧萱、黄彦绫、吴歆宜、李春娇/ 旅读、武仲林、程惠敏、张芸芸、蔺安旸/ 中国旅游 图_图虫创意、/CTPphoto
2021年9月号 第115期
2021.09.02

汉朝到唐朝,是陆上丝路的黄金时代—无数西域小国在漫天风沙中成长、消失,如当时的罗布泊般繁华、丰美、昙花一现,却为周遭文明注入一缕缕万古长青的活力。

 

 

所谓「西域」,采取的是相对于中国历代政权「中原」的视角,汉朝以来,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皆可称之为「西域」。广义的西域包含了阳关、玉门关以西,一直到中亚、南亚、西亚,甚至是欧洲,可以说是当时人们所知道的所有西方世界的统称。狭义的西域则专指玉门关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今塔吉克东半部)以东,即今日新疆(尤其是南疆)全境,也是汉朝西域都护府、唐朝安西四郡统领的主要地区。

 

西域各国随著丝路两端的帝国兴衰消长,其中又以中国汉、唐两朝最为明显。西元一至二世纪,欧亚大陆存在四大帝国:汉、罗马、安息(波斯)及贵霜。随著西侧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崛起,牵动著丝路「沙漠线」的诸小国。

 

©图虫创意

 

张骞大开交流之门

 

当西方的触角探入东方,地处东方的中国也迈开步伐。西元前一百三十九年,为了与大月氏结盟,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途中经过了匈奴、车师、龟兹、疏勒、大宛、康居、大夏、莎车、于阗、楼兰等国,带回了甘肃、新疆、中亚地区的大量资料,大大地开拓当时人们对西域的视野。

 

廿年后,张骞再次前往西域并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万从长安出发,在到达乌孙(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后派副使、副手前去大宛、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先秦作禺氐,汉藏语言的一支,已成为死语。今中亚地区)、大夏(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带)等国。一条在沙漠戈壁行走、通过一个个绿洲连起来的丝绸之路于此明确成形,张骞被誉为打开中国世界史的第一人,而这些西域文明,从此也大量融入进了中国的话本、中国人的生活。

 

西汉首都长安城自此便聚集来自西域各国的商人,他们用外国的奇珍异宝,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制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长安城内愈发繁荣,宫室林立、规划有九条主街道,面积达三十六平方公里,人口数十万,是当时罗马城的四倍。

 

©黄焱红/CTPphoto

 

盛唐海纳西域行商

 

据《 汉书‧ 西域传》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故有「 西域三十六国」之说,至西元前六至五年,西域逐渐分裂至五十多国。四散各处的小国相互兼并,鄯善、车师等大国并起,一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国才逐渐臣服于中原。

 

西元六百四十九年,唐高宗即位,唐朝版图面积达到全盛:北境直抵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岛,东至日本海,西北到达咸海。囊括了今日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土库曼、乌兹别克、哈萨克等中亚国家部分疆域,自此大漠上多个小国正式纳入中原版图。

 

西元六、七世纪,欧亚大陆又形成唐、拜占庭帝国及阿拉伯帝国三大帝国鼎立的局势。随著东西间贸易、驻军、战争往来增多,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商旅沿著丝路,汇聚于唐朝首都长安城,成就当时市上最大的商贸中心「西市」,更让长安面积一举扩大为八十三平方公里(将近三个澳门的面积)。除此之外,这些异国商旅还可以继续深入中国内地,不管多么偏僻的山村野店,都有可能会遇到这些胡商。

 

为有效管理国境要角,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及北庭都护府长期经营西域地区。此区逐步划归为「陇右道」,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方, 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先后传入,有一说:「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来自各国的客商及人民,为唐朝境内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和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