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以阅读铺成返乡之路
问:不特别标明,恐怕有许多人不晓得:屏东拥有全台第一座国家公园、第一个农村型社会企业,以及荣膺多次世界冠军的巧克力⋯⋯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在地特色或隐藏的冠军项目,是您认为外来者较不熟悉、却值得介绍给大家认识的?
答:早期的人类学家进行田野调查时,大多喜欢从彰化平原或屏东平原著手,理由无他,乃因这两地人口组构复杂,过去一度频传械斗,却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磨合、彼此共存共荣。正是这层因缘,由移民带入的宗教信仰和祭仪,相形之下便显得十分多样,例如大埔东石徐府庙,迄今保留入夜后持续普度的风俗惯习,而从这些络驿的活动内容,便能窥见过往族群与人口迁移的端倪。
问:如众所周知,屏东在地理区位上,不仅具备连贯台湾东、西部的交通功能,境内的族群组构也因著长期的人口徙移,而呈现并存共荣的多元样态。能不能和我们分享,您和在地 原住民文化 相遇的一次有趣经验?
答:求学阶段,身边颇有些从三地门、玛家来到市区就学的原住民同学,当时并不特别觉得怎么样;后来因缘际会,和泰武、来义的排湾族人相识,我很惊讶地发现,相较于北排湾的文化融合现状以及集体的「基督教化」倾向,这些山乡更多保留了原本的祖灵信仰,甚至还有族人担任类似乩童、灵媒的角色,负责处理民众问事、转达亡者心意等业务。
在过程中,这群「天选之人」往往使用灵珠、葫芦作为沟通异界的触媒,某些仪式尚须辅以点白蜡烛、焚烧稻草等作业流程──总之,这一整套巫觋体系和泛灵文化观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对部落宗教现况的认知:原来,在基督宗教之外,屏东还拥有如此可观且令人著迷的信仰内容!
©Top Photo Corp/CTPphoto
问:您和妻子共同经营「系。本屋」,这方空间不仅提供几经选粹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喜新求变的味蕾!在创设之初,是否就决意采行复合经营的模式?而两人各自的知识背景或兴趣喜好又如何作用,终促使理想中的蓝图得以付诸实践?
答:一开始决意在我的家乡屏东开设独立书店时,我们夫妻两人就有共识:在这网路资讯发达的科技年代,一家书店光仰赖「书籍销售」就想达到收支平衡,是绝对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也期许这家书店不仅只作为书籍展销点,它应该要与社区、社群进行有机的互动与连结,成为丰富地方人文景观的一颗种子。
而过去,我曾任职于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期间接触许多地方创生内容以及活动企划案,因此在经营书店之际,便一面引入公部门资源,藉由各项标案的执行,去壮大「系。本屋」作为一文化场域所投映出来的能量。
此外,我们也都对饮食满感兴趣的,因此也试图打造复合式的经营空间,透过「餐饮」与「在地」元素的碰撞,化合出新滋味──例如店内的招牌甜酒酿拿铁,其灵感就是缘自所在地的眷村文化。
©徐孝晴
问:作为台湾本岛最南方、沟通东部和西部的端点县市,屏东每予人悠缓而惫懒的边境印象。这份印象真不真确?倘使要将屏东比拟为一道料理,您认为它会是什么?个中滋味又是如何?
答:大家想到屏东,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很可能是垦丁、恒春等热门观光地,然而屏东毕竟是一狭长的县市,若实际摊开地图来看,屏东市所在的纬度,其实和高雄市差不多!也因此,屏东虽然具备稻田青青、槟榔树影婆娑的面向,但它多变的在地气质,不啻有待来人慢慢发掘。
若以饮食为喻,对我来说,屏东的形象就彷彿「巴东牛肉」──为什么是这道源于苏门答腊的经典料理呢?我们的印尼看护曾经做过这道菜,又香又辣的滋味实则来自各式各样的调料,而这些调料,又会因所在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千百种排列组合的方式⋯⋯事实上,我们也曾尝试以绍兴酒燉煮,来呈现这道巴东牛肉!如此跨地域、跨族群、跨文化的交汇,不就是屏东最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