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在世界的角落,遇见书店:一场关于书店的邂逅
《旅读》一向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因阅读点燃出发的动机,或因旅行触动对知识的探索,于我们而言,都是最美的「相遇」。那么,喜爱阅读的旅人,若在旅途中「邂逅」一间书店,是否也会推门进去逛逛呢?
逛书店就为置身其中
旅行在外,书店里贩售的出版物上头,印的常常是不熟悉的语言文字,有时真心想阅读也枉然;就算能读懂内容,或者中意一本书精美的装帧设计,购书铁定让行囊重量大增,左思右想,最后又不得不打退堂鼓。然而,书店多少具有传统文化地标的意义,不论是传承已久的老书店、大型连锁书商、新兴的独立书店、二手书集市,都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内行的看门道,仔细研究书籍分类、陈列方式、封面设计,观察书店规模、空间规划、复合式经营的业态项目等等,心中写下一篇扎实的文化研究笔记;外行的看热闹,随意在书架间浏览、买几张卡片做纪念,若有附设的咖啡座,还能坐下来歇一会,只求置身其中、亲自体验,以异国书香缓和旅行节奏,又有何不可。
©达志影像
书店经营者:现实很骨感
早期,书店站在资讯的前沿,是知识分子交换见解、迸发思想、带领社会前进的据点,而对一般大众而言,最新出刊的杂志、画报、小说等流行与娱乐读物,同样不可或缺。如今网路兴起,不仅资讯爆炸,连买书都不用到店里,书店已然是个「老行当」,还在坚持的,旁人看来总有种精神传承、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浪漫。这份浪漫,蕴藏著故事的可能性,也难怪许多影视作品喜欢和书店扯上关系。
在出版、发行相对自由的时代,书店彼此之间的竞争已十分激烈,再加上电子书不断改良、大众消费习惯改变,书店要生存下来,甚至脱颖而出,必须不断发展并实验创新的营运模式。八〇年代末成立的诚品书店,相当前瞻地将木质装潢、灯光设计等元素纳入空间设计。随著时代变化,诚品也开始打破传统书店的陈列逻辑,引进书以外的商品,并做主题规划将两者一起陈列。日常美学、生态环保、自我宠爱⋯⋯,书籍带起话题与潮流,再配合选物,提供读者一种「生活提案」——书店便从单纯购书的场所,升级成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投射。
西安新华书店四海书城 ©麦翔云/ 旅读
美好生活都在书店发生
「书」虽然不是与食衣住行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却可能蕴藏著提升读者内在精神或外在行动的内容,因此常被视为理念先行的文化产业,而忽略了作为零售商实务上的复杂性。书店的商品,属于品项繁多但是单一品项数量较少的类型——没有一本书是相同的。这让管理难度增高,除了第一线的客户服务之外,背后的选书、订书、进货、上架、退货、帐款处理等,也是书店工作者日常必须面对的琐碎,和店里惬意闲适的画面正好相反。
讽刺的是,如今,更多人逛书店正是为了那份「美好生活的投射」,而非买书阅读。毕竟在网路购书普及后,感受氛围几乎成了实体书店的最大魅力。于是资本较雄厚的书店便开始投入空间设计,务求打造气势非凡、美丽无比的「网红书店」提升人气与话题性。这下子,离「本格派」心目中那种以阅读为重心的书店就越来越远了。他们或许会更喜欢光顾独立书店,这类书店能从选书方向、空间规划明显看出店主品味,甚至有长期关注的议题,因做出分众市场而更容易凝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阅读讨论、号召活动。
上海新华书店光的空间由安藤忠雄设计 ©视觉中国
不论哪一种书店,在实体空间贩售的「书」,经过挑选、陈列,对读者而言依然有加乘效果。一本书只要改变展示方式,或与不同的书摆在一起,诠释角度便大异其趣,也可能吸引到完全不同的族群。当一本绘本与儿少书籍一同陈列,是不是和旁边放著心灵成长书籍、或美术教学书籍,传达出很不一样的讯息呢?「书」无论在哪里取得都是同样的内容,若能藉著合适的硬体与策画,衬托出其价值,岂非美事一桩。
或许可以这么说吧。从过去到现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书店持续守候的,依然包含著人与人、人与书在书架间「邂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