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千回百转长城遥:一路多「关照」

【作者】 闻廷
文_甘炤文/旅读中国 图_陈育升/旅读中国、CTPphoto、视觉中国
2020.06.25

长期以来,河西走廊对接了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并且在边塞长城体系的遮护下,促进了民族、商贸与文化的多边接触;而此间散落大漠戈壁间、迄今犹仍遗存的各类军事地景,则如同自然风光一样纷呈多变,亦值得游客细细赏览。

 

汉时久居异地的班超,年老时曾上疏请求还乡,言及:「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显见彼时往来中土和西域,交通不仅堪称烦难,沿途迭出不穷的风险,甚至有夺人性命之虞。要想平安通行,除了仰仗天官赐福,恐怕也只能凭藉官府度牒,请求戍卫的人士多多「关照」了!

 

©陈育升/旅读中国

 

锁阳城

 

「军城」锁阳城建于汉而兴于唐,并因当地盛产的锁阳草(一种具益精润肾功效的植物)而得名。锁阳城既是王昌龄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当中的孤城,也是丝路上的军防要地;主城可分作东、西两部分,东城为将领及其眷属活动的空间,西城则屯驻一般士卒。此外,锁阳城周边更规划有供作养马、练兵的场地,以及包含塔尔寺、古墓群在内的宗教处所,体现了大漠古城拥兵自持的独霸气魄。

 

玉门关

 

玉门关在地理位置上和阳关相对,唯一北一南均为出入西域的重要门户──承平时期,玉门关是商贸往来必经的哨点之一,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又将摇身化为坚固的堡砦军垒,充分发挥警备与后援的功能。玉门关以其特殊的西陲位置,成为骚人墨客笔下常见的边塞意象,如今则以「小方盘城遗址」的面目展现于游客眼前;尽管春风不度,可是城关高大的墙堵矗立于历历大荒间,同样令来人心生浮云游子意。

 

©陈育升/旅读中国

 

讨赖河墩

 

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墩」、「头墩」之称的讨赖河墩,分属嘉峪关防御体系的一环。该墩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黄土和沙砾等素材共同夯筑而成──彼时,肃州兵备道李涵审度当地环境,择定于讨赖河北岸施作,一来倚托危崖天险、不易遭致攻陷,二来则居高临下,适足以掌握敌方动向。如今,祁连山上消融的冰川雪水依旧汇聚成流,持续深切谷地,更加烘托出讨赖河墩本身古朴而威武的气势。

 

克孜尔尕哈烽燧

 

汉代时玉门关以西的地带不易修造传统型态的长城,但中央为求巩固边防,因而代以亭障、驿站和烽燧,延续其戍卫天朝的使命──位于新疆盐水沟沟口、始建于汉宣帝时期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即为一例。它采夯土技法筑构、中间并穿插木料增添稳定度,尽管形式上尚未能与关内多数的长城段等量齐观,可是由精神层次观照,这一座座的烽燧就彷彿长城御敌工事延伸至关外的虚线,同样发挥保障商道交通、传递军事情报的作用。

 

©陈育升/旅读中国

 

 

↶↶↶ 加入旅读 Telegram,最新动态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