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止於至膳】雅俗共賞釜中味:百年鍋變

【作者】 朱振藩
文_朱振藩圖_CTPphoto、視覺中國
2017年8月號 第66期
2017.08.14

和其他料理相比,火鍋真可謂豐儉由人;

從官家派頭的一品鍋到時髦尖新的火/烤兩吃、乾/濕並濟,

鼎鼎數百年間,火鍋多元的發展變化果然十足吊人胃口!

 

 

「一品鍋」這道上饌,乃山東曲阜孔府的首席名菜,又稱「孔府一品鍋」,據說是清朝乾隆皇帝賜名。

清襲明制,官銜仍分一到九品,而以一品為最高。孔子的後裔,受封為「衍聖公」,官秩為一品。乾隆年間,格格下嫁孔府,兩家聯姻,恩寵異常。有次賞賜孔府一套餐具,其全名為「滿漢宴銀質點銅錫水火餐具」,整套計四百餘件,「一品鍋」就是當中最大的一件。二○一二年夏,我前往孔府拜謁,即曾近距離觀賞此鍋,質感亮麗典雅,堪稱巧奪天工。

 

從孔府到柳營:百變一品鍋

此外,在清末民初間,廣州的官場和大亨請客所用的「一品鍋」,山珍海錯悉備,製法亦與江南者有別──廣式的作法,主要是將各料直接放進鍋內,間接燉至燜熟,並非直接以文火煨──但兩者相同處,均為湯汁鮮美濃厚。

不過相形之下,廣式的食材更為豐富,除全雞、全鴨、豬手等之外,依陳夢因在《食經》的說法:「還加上鮑魚、海參、冬菇、鮮腎,且必用火腿腳,大概是用一雙豬手,則配以火腿腳一只,因火腿腳的味特別香濃,有火腿腳燉的,比不用火腿腳的佳。髮菜、紅棗、陳皮也是必要加進的材料。」

隨著政府遷臺,「一品鍋」搖身一變,幻化為大名鼎鼎的「復興鍋」。此鍋出自當年北投政工幹校(今之政戰學校)所在的復興崗,因而得名。它用白銅打製,其狀有如大號的地球儀,將一雞、一鴨、一蹄膀、大白菜及剝殼的雞蛋十枚置於鍋內。食時揭開,可以保暖,有湯有菜,味清燉而鮮美。據已故食家逯耀東的回憶,如外配小菜四碟,則稱「梅花餐」。廿世紀五○年代,蔣介石每年開春,宴請北部大專教師於中山樓,用的即是「復興鍋」。

其後一些民間餐廳,每屆嚴冬時節,也會供應此鍋,但還原本來面目,仍稱之為「一品鍋」。猶記廿餘年前,常在臺北的「家鄉味小吃」用餐,這家川味小館,其「一品鍋」特佳,火候十足,清香鮮腴,令人齒頰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