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城市思潮】廟廟有橋,橋橋有廟──我所不知道的水鄉
從前,詩詞中江南水鄉的清麗婉約總讓我心神嚮往,旅居上海之後,藉著地利之便遊過幾個所謂「水鄉」,但總覺得它們像是披上過於精緻的華服,那種傍水而居的生活感已被千篇一律的景區面貌取代。然而,有這麼一個小鎮讓我重新迷上水鄉風情,它的名字叫做金澤。
小橋、流水、人家
坐落在上海青浦區最西南的一角,金澤有著不同於朱家角、烏鎮等著名水鄉的氣質,沒有如織遊人,亦沒有刺耳叫賣聲,只有裊裊炊煙拂過粉墻黛瓦,坐在門口納涼搖扇的大叔和蕩舟而過的漁人相望。即便今日金澤人氣不旺,從前卻是一片商船絡繹不絕的盛景。古時,金澤稱為白苧里,在唐朝時受青龍鎮的運輸業影響,開始發展商貿運輸,集鎮儼然成形,當時不僅有各類商品市場,旅館、酒樓和茶樓裡熙來攘往。宋初建鎮,當時文人認為白苧里不夠文雅,便改名為金澤,取水鄉澤國、魚米賽金之意。
水鄉以外,金澤還是著名的「橋鄉」,也是佛教聖地,舊時有「廟廟有橋,橋橋有廟」之名,然而多數都在朝代更迭之中煙滅。雖然昔日盛景不再,從至今仍矗立於古鎮入口的頤浩禪寺和尚存的七座古橋,便可遙想當年風采。頤浩禪寺建於宋朝景定元年,相傳是南宋宰相呂頤浩的故宅,後來元朝時奉旨升院為寺。寺裡也藏有不少寶貝,有元代書法名家趙孟頫所書的金剛經和所畫的「不斷雲」與石刻,還有一棵百年古銀杏樹,為本來只是體驗一下歲月靜好的小旅行平添不少驚喜。頤浩禪寺今日依舊是鎮上的信仰與社群中心,只是原本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屢經兵燹,已不見當年殿宇凌空、可納千僧的榮景。
橋墩在下頭,歷史在上頭
離開頤浩禪寺之後,由一條小道轉入,便來到依河道而建的上塘街和下塘街,一眼望去立即能明白「金澤古橋甲天下」一說從何而來。短短三百餘公尺的河道上,跨越宋、元、明、清四朝的五座古橋一字排開,飛柳夾岸,姿態各異的古橋是金澤古鎮獨有的歲月痕跡。至今鎮上猶存七座古橋,分別是迎祥橋、如意橋、放生橋、普濟橋、萬安橋與關爺橋(林老橋)。每座橋都是一個故事,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其中最獨特的是橋體輕巧,坡度和緩,宛若長虹臥江的迎祥橋,名為「迎祥月夜」列入金澤八景。迎祥橋建於元代,其獨特造型與結構是為了讓蒙古騎兵疾馳過橋而設計,因此無欄無階,令我不禁想像皓月當空的黑夜,一隊蒙古騎兵策馬疾行於一彎虹橋上會是何種光景。
建於南宋咸淳三年的普濟橋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石橋,至今已七百多年歷史,坡度緩而橋面窄,有明顯宋代石拱橋特徵。比較特別的是所用的石料,宋代江南的是橋多用紫石,雨後濕潤的橋面泛著微微紫光,像是用紫水晶搭建而成的,可惜歷經多次修葺,多數紫石已以青石和花崗岩替換。
交通_搭乘客運「滬青線」至青浦車站,轉乘「青金線」至終點站。
地點_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5月號【南疆,千年趕集!】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