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飲食關鍵詞】大塊吃肉,大碗喝酒──論飲食與武俠

【作者】
文_焦桐 圖_焦桐、旅讀、CTPphoto、圖蟲創意
2023年6月號 第136期
2023.06.06

(首圖)浙江杭州的「叫化童子雞」。叫化雞在民國武俠小說中,堪稱丐俠和丐幫的身分標誌。©馬耀俊/CTPphoto

武俠世界不能無酒無劍,昔時燕趙之地盛產俠客,風行慷慨悲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重然諾,輕生死,乃歷代俠客的行為圭臬。

 

剛考上大學那個暑假,我在賃居的山谷看武俠小說,幾至廢寢忘食的地步,短暫的睡夢中自己竟變成身懷絕技的俠士。武俠,是中國文學獨特的主題,獨特的文化基因,武俠小說源遠流長,先秦即已出現俠客故事,乃中國重要的通俗文學;唐代傳奇更繁榮了武俠文學。

金庸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射鵰英雄宴」©麥翔雲/旅讀

金庸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之「射鵰英雄宴」©麥翔雲/旅讀

武林以武功為尚,武功高低直接決定了江湖地位。在武俠世界,練成絕世神功者,幾乎皆隱居於深山中。明代王世貞輯錄的《劍俠傳》中的〈聶隱娘〉,源於唐代裴鉶的《傳奇》;後世稱唐代小說為傳奇,便是從他的書命名,堪稱傳奇文學的鼻祖。聶隱娘十歲時被一尼姑擄到山洞裡,授以武功,不吃東西,訓練五年後成為厲害的殺手。雖然胡適頗鄙夷《兒女英雄傳》,說它的內容淺薄,思想迂腐;長處在於言語的生動,漂亮,俏皮,詼諧又風趣。不過這本書的第三回到第十回寫得不錯,第六回寫十三妹在能仁寺:「片刻之間,彈打了一個當家的和尚,一個三兒:刀劈了一個瘦和尚,一個禿和尚;打倒了五個作工的僧人,結果了一個虎面行者:一共整十個人。她這纔抬頭望著那一輪冷森森的月兒,長嘯了一聲,說:『這纔殺得爽快!』」這段敘述相當流暢,節奏快,武功和修辭策略,引人產生筋肉運動感,令人血脈賁張。武俠文本不外乎江湖打殺、幫派鬥爭、復仇、搶寶、伏魔、武術等等這些母題。我將武俠和神鬼文本粗歸為通俗劇(melodrama),強調情節的曲折,不重視角色塑造,角色多為面具型模式。

 

無酒不歡非俠客

武俠世界不能無酒無劍,昔時燕趙之地盛產俠客,風行慷慨悲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重然諾,輕生死,乃歷代俠客的行為圭臬。唐代游俠之風盛行,李白〈俠客行〉:「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槌,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慙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詩中所提朱亥、侯嬴都是戰國時信陵君門客。李白文、武不殊途,這首詩表露了他喜劍術、尚任俠的人格美學。詩末的《太玄經》是揚雄寫的一部哲學著作,金庸挪用書名為至高無上的武功心法。

可惜當代的武俠文本並未繼承李白這樣的文化基因,反而多受動漫影響。

©麥翔雲/旅讀

©麥翔雲/旅讀

在武俠世界,作為一名俠客,除了武功,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的配備──酒。《史記.游俠列傳》寫郭解,刻意強調他不飲酒,可見一般俠客是無酒不歡的。俠客如果缺乏酒,是多麼寂寞。《漢書.游俠傳》記載陳遵:「嗜酒,每大飲,賓客滿堂,輒關門,取客車轄投井中,雖有急,終不得去。」陳遵喝酒相當霸道,是屬於那種掐住別人喉嚨灌酒的傢伙,不但自己喜歡熱鬧,也強迫別人要喝得醉醺醺的。

 

不顧後果,只顧義氣

歷史上自命為俠士或被視為俠客,似乎都不免沾染縱酒習氣。俠客的性格,一部分來自於天性,他們通常個性爽朗、剛直,血型可能以O型居多。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環境的習染,包括交遊、教育、際遇。交遊,指的是交往的對象(圈子,group)。俠客以武林(外在社會)為生命的舞臺,因此俠客非常重視朋友,朋友間的「義氣」是行事準則,是超道德、超理性的,所以常常魯莽衝動,往往憑一時血氣之勇而不顧後果、影響,表現於外的便是粗豪、率真的作風,大塊吃肉,大碗喝酒。

金庸《天龍八部》裡的喬峰在聚莊一戰之前,先用酒跟從前的朋友絕交,從此離開那個圈子:喬峰藉酒斷交,連乾數十碗,「多一分酒意,增一分精神氣力,連日來多遭冤屈,鬱悶難伸,這時將一切都拋開了,索性盡情一醉,大鬥一場」。酒精麻木了理智,鼓蕩起心中的不平之氣,就在酣暢淋漓中,他殺紅了眼,出手如狂,竄流在腥紅血液中的悲涼、憤慨,也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俠客多嗜酒,卻不解酒,像祖千秋這樣的人極罕見;他們喝酒但求一醉,從未見描述酒的滋味,黃湯下肚,僅撂下「好酒!」兩字,再重重將酒罈摜在桌上;且灌進嘴裡的酒有一半從嘴邊流出,非常討債。尤有甚者,在酒中滴入彼此的血液,歃盟結義,慷慨激昂,深化了披肝瀝膽的意志。

©麥翔雲/旅讀

©麥翔雲/旅讀

 

是武俠作家,也是頂級廚師

相對於其他武俠作家,金庸較多著墨於食物,如黃蓉為了央求洪七公傳授「降龍十八掌」給靖哥哥,常烹調美食誘引洪七公。有一次她用家傳「蘭花拂穴手」做豆腐賄賂七公:「以十指靈巧輕柔、運動若有似無之功,將嫩豆腐削成二十四個小圓球,鑲入剖開的火腿之中,然後紮著火腿入鍋再蒸,直至火腿之鮮味皆己入透於豆腐之中。待呈上桌後,火腿棄之不用,只取其間圓若明月之豆腐享用。

最出名的當屬叫化雞,黃蓉「用峨嵋鋼刺剖了公雞肚子,將內臟洗剝乾淨,卻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團泥裹住雞外,生火烤了起來。烤得一會,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濕泥乾透,剝去乾泥,雞毛隨泥而落,雞肉白嫩,濃香撲鼻」。叫化雞是視覺、嗅覺、味覺和故事的結合,帶著儀式性、趣味性、傳奇性,和節慶氛圍;我們還未聞其味,已先領略到戲劇性和歡樂。

©麥翔雲/旅讀

©麥翔雲/旅讀

民國武俠小說中的叫化雞堪稱丐俠和丐幫的一個身分標識,還珠樓主通過廚藝、美食,將傳統飲食文化插敘到武俠小說,營構出「狂歡節」般的喜慶氛圍。《邊塞英雄譜》第三回描寫到江南飲食文化特色,其中「花子雞」敘述:「田振漢又端了盤菜進房,另手還拿著一個空盤,遠看真似一隻綁紮好的活雞,外敷一層黃泥,僅露頭腳,等到近前,才放在桌上,先用兩手提著雞腳一搖一抖,整個雞毛全都脫落,現出一隻細皮嫩肉、油浸晶黃的肥雞來。

北京無名居的「叫化雞」。該道料理曾出現於金庸所撰的《射鵰英雄傳》中,為黃蓉拿手料理。©許興中/旅讀

北京無名居的「叫化雞」。該道料理曾出現於金庸所撰的《射鵰英雄傳》中,為黃蓉拿手料理。©許興中/旅讀

 

「以毒攻毒」食療法

有些武俠世界的食物吃了能增進功力,尤其是金庸筆下的蛇膽、蛇血。《射鵰英雄傳》裡的梁子翁以丹砂、參茸等藥物餵養一條奇毒的大蝮蛇,體色由灰黑轉為赤紅,據說此時蛇血可以大補,增進功力。中國人吃蛇,最早的食蛇記錄見於《淮南子》,《述異記》載:「漢元和元年,大雨,一青龍墮於宮中。帝命烹之,賜群臣龍羹各一杯。」到了唐代,吃蛇之風已經普遍,也開始流行取蛇膽。《神鵰俠侶》寫楊過被郭芙砍斷手臂後,得到一隻大鵰幫助,吃了數十枚蛇膽,平復了斷臂之痛,從此功力大增,練就神功。又,《俠客行》裡雪山派掌門白自在,服食了雪山上異蛇的蛇膽蛇血,內力大增,抵得常人五六十年修煉之功。然則武俠世界的食物常被人下毒,行走江湖,飲食堪憂。所幸他們有特殊的食療手段,咸信「以毒攻毒」。或者濟之以傳說中的仙丹神草,諸如千年靈芝,天山雪蓮。

許多武俠小說中,服用蛇羹對於身體有奇效。©圖蟲創意

許多武俠小說中,服用蛇羹對於身體有奇效。©圖蟲創意

《聊齋志異.畫皮》描寫那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於榻上,執采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於身,遂化為女子。」王生終被厲鬼裂腹、掏心而死,其妻聽信收妖道士之言,尋找一瘋狂乞丐,跪求他,任他羞辱擊打,並勉強吃下瘋丐吐出的痰才救回老公。

《西遊記》裡的飲食也頗為怪異,如不論男女老少,喝了就懷孕的子母河水;還有喝了就會墮胎的「落胎泉」。取經路上的齋食大抵平淡無奇,烹調方式簡單,往往以醃漬、清蒸處理普通的食材,而主食通常是白米和白麵;至於飲料輒為清水、茶;酒則是素酒。

人們的怨氣、世間的不公不義,都通過刀劍這類冷兵器得到宣洩。人世間本就不乏背叛、貪婪、狡猾,武俠世界尤其突顯善惡不辨、道德不修的社會。

 

****************************************

焦桐

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二魚文化」公司、《飲食》雜誌創辦人,曾為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退休後專事寫作。已出版著作包括散文《暴食江湖》、《滇味到龍岡》、《味道福爾摩莎》、《蔬果歲時記》、《為小情人做早餐》及詩集、論述等等卅餘種;編有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五十餘種。

****************************************

 

 

延伸閱讀:

 

【飲食關鍵字】唾液分泌、饑腸怒吼!飲食文學的意在言外

https://www.orchina.net/article/3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