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老皮說史】大豬小豬落餐盤:關於豬肉那些食事
傳統中國社會食豬文化悠久,過年過節、結婚喜慶都要殺豬公、吃豬肉,無數名菜:紅燒肉、回鍋肉、東坡肉、金華火腿……都離不開豬,那麼關於豬這一食材在中西醫相關文獻內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豬肉有「小毒」?
李時珍觀察到豬在當時已有很多不同的品種,且「水畜而性趨下喜穢也。」指出豬不愛乾淨,且頭總是低低的不會往上抬。他認為,人類養豬作為主要食物與畜產動物,是因為豬具有「食物至寡,甚易畜養之,甚易生息」的特質,意指豬吃得少但肉卻長得快,容易賣錢具有經濟價值的意思。
而古人「藥食合一」的思想相當「牢固」,論述食物知識時,很少單論吃法和味道,一般還會記錄食材的性質與健康之關係。就李時珍所引述的歷代文獻來看,古人認為豬肉雖安全,但多數品種卻是有「小毒」的,而豬頭肉更是毒中之毒,不過針對這點李時珍卻沒有多做解釋。
當中紀載還包括「凡豬肉久食,令人少子精, 發宿病。豚肉久食,令人遍體筋肉碎痛乏氣。」多食豬肉「令人體重」,古人甚至用「暴肥」來形容,還有吃多了會讓其他的藥物無效,使人既有的疾病加重,還會導致中風、痰飲等毛病。總體而言,在古書的紀錄上吃豬肉的缺點還真不少。
那麼,豬肉真的不是個好食材嗎?李時珍認為,豬肉能「補腎氣虛竭」,但文後卻又引用了其他醫者的說法,載明:「凡肉有補,惟豬肉無補。」顯然認為豬肉對人的氣血或健康的幫助很有限。
©馬耀俊/CTPphoto
豬腦令男人哭?
不過,古人不愛豬肉,卻非不愛豬的其他部分。豬全身幾乎都可以被食用,包括許多臟器乃至豬皮、尾巴、舌頭等,古人甚至說連「豬屎」都有功效,只是今人已無法想像。
若從「補養」的角度來看,大致以豬骨髓、豬肚和豬肺有其效用。其他像是今人常食的豬肝、豬心,李時珍引述《延壽書》則認為,豬面臨被屠宰時會受到驚嚇,所以「驚氣入心,絕氣歸肝,俱不可多食,必傷人。」論述他覺得豬肝和豬心不宜多吃的道理。
另外臺灣人常拿「豬腎」(豬腰)製成麻油料理,言其補腎,但《本草綱目》內所引述的歷代醫家卻認為豬腎「雖補腎,久食令人少子」、「久食令人腎虛」、「豬腎性寒,不能補命門精氣。方藥所用,借其引導而已。」可見古代中醫認為,豬腎不能常吃,吃多了不但對補養無益,甚至有害。
至於今人愛吃的豬睪丸,《本草綱目》卻完全沒提及補養功效。至於不少人喜食「豬腦」認為會變聰明,這在中醫說法中也沒有根據,李時珍甚至引用《孫真人食忌》說明:「豬腦損男子陽道,臨房不能行事。酒後尤不可食。」認為豬腦對「房事」有負面影響,這可能真的顛覆現在大家對豬腦的既定想法了。
總結以上分析,還是可以看到中國人很細緻的去探究豬全身之功效,多少與中國人偏好食用動物內臟的習慣有關,促使醫努力探究豬的食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