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發現臺灣】走讀百年南方澳:海系微旅行

【作者】
文、圖_ 陳育陞/ 旅讀中國
2020年11月號 第105期
2020.11.30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豐饒的海洋資源,商港、漁港不計其數,海洋產業發展十分完整。世界第二大洋流黑潮由南而北流經臺灣海域,形成漁場,吸引洄游魚類,常年在東部海域棲息,如鯖魚、鰹魚等,造福臺灣漁民。南方澳漁港三面環山,地理上是天然良港,又鄰近黑潮漁場,讓澳漁民幾乎日日滿載而歸,下午常可見港口旁的魚市喧囂叫賣,宜蘭不少海鮮餐廳老闆都在此挑選剛上岸最新鮮的漁獲,和船家喊價成交,也吸引不少觀光客加入行列。如此優勢的條件,讓南方澳自開港起即為臺灣東部漁業的重點港口,輝煌歲月將近百年。

 

 

廖家兩兄弟 為海洋發聲

 

為了倡導保育鯖魚,投身海洋保育超過十年的南方澳兄弟檔廖大瑋及廖大慶,在二○一七年時找來了獨木舟教練陳嘉峰等八人,共組「勇渡黑潮」計畫,為鯖魚發聲,從南方澳漁港划獨木舟,渡過強勁的黑潮,走鯖魚洄游的路線,以接力的方式一路划至日本石垣島。弟弟大瑋是小組中最年長的划手,在沒有划船經驗的情形下,經過近半年集訓成為能長時間划船的划手,哥哥大慶則是計畫背後的重要推手,此舉推升鯖魚保育的關注聲量,並推動漁業署立法,在鯖魚成長期的六月實施禁捕,但單靠政府立法還不足以全面保護鯖魚,海洋保育還是需要所有漁民、民眾的自我約束才能有效落實。

 

 

一間鐵工廠 保存南方澳記憶

 

三剛鐵工廠成立於民國五十一年,當年南方澳漁業發展蓬勃興盛,漁港周邊也發展出完整的相關產業,其中不乏為漁民提供船隻保養修護的鐵工廠。「三剛」是廖家兄弟的父親當年與其他兩位好友共同創立,專修日本製的「燒頭式引擎」。廖大慶表示,當年南方澳的漁船幾乎都是使用燒頭引擎,每天凌晨三、四點,漁船發動內燃機時,發出「碰!咚、咚、咚」的聲音,漁船陸續在日出前出港,這個獨特的聲音在漁港內此起彼落,也是老一輩南方澳漁民的共同回憶。民國六十年過後,工業發展迅速,引擎技術改良,使用傳統燒頭式引擎的船隻愈來愈少,三剛的業務量逐年下降,終究在民國九十三年,服務完最後一艘傳統船隻後,畫下一個時代的句點。工廠結束營業後,廖大慶不忍讓父親的心血隨歲月淹沒,他秉持守護文化記憶的理念,將南方澳最後一間鐵工廠保留下來,將原址改為文物館,開館十多年來,為許多來訪的遊客介紹漁港邊的歷史故事,也為南方澳平添許多人文溫度。

 

 

兩間媽祖廟 共築海上信仰

 

南天宮於民國四十一年落成,最大亮點即為安放於後殿三樓的金媽祖與玉媽祖,吸引眾多香客朝聖。特別的是,在打造金、玉媽祖之前,南天宮一樓有五尊從湄洲媽祖廟「走私」進來的媽祖神像,當年臺灣漁船與大陸漁船以物易物,除了換得菸酒,還有這五尊媽祖神像,回臺後原須依法銷毀,在當時民代及各方求情下,神像得以保存,安座於南天宮內。消息傳開後,眾人爭相目睹來自湄洲的媽祖,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南天宮頓時名氣大開,香客絡繹不絕。

 

 

民國六十四年,北方澳港口改建為海軍軍港,居民統一遷村至南方澳,媽祖神像原要一同遷至南方澳,但擲筊後媽祖選擇留在北方澳,北方澳進安宮也成為全臺第一間由海軍管理的廟宇。北方澳居民仍寄望於南方澳另立新的進安宮,在地方人士大力協助下,短短幾天即募得一千八萬元立廟。爾後,一位珊瑚商人受媽祖請託,捐贈全臺唯一由寶石珊瑚打造的媽祖神像,成為南方澳的另一大亮點。

 

 

✦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11 月【穿梭故宮六百年】

✦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