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番商傳奇:島夷斯雜國際港

【作者】
文_林宜慧/旅讀中國、旅讀編輯部 圖_陳育陞/旅讀中國
2020.04.06

泉州港自唐代便有興盛的貿易活動,晚唐詩人形容它「秋來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國人」、「島夷斯雜」,發展到宋元時代,泉州港已經是當時的世界四大港口之一。

 

 

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陸上絲路一直為東西兩方的主要通道。然而隋唐以後,兩次的鄰國戰爭,使商人不得不避開戰禍區繞道而行。陸上絲路受到阻礙,間接促成了海上絲路的形成。而後隨著造船技術提升,海船高乘載量、擺脫獸力依賴的便利性受到商人的歡迎。自此,兩者地位轉折,海上絲路成為東西貿易的主要樞紐。

 

隋唐時期沿海地區興起一批港口城市,由北至南有登州、萊州、楚州、揚州、溫州、福州、明州、泉州、潮州、廣州、交州等。當時廣州地處核心,為番商來華的第一站,自然成為中國貿易第一大港,與泉州、明州、揚州並稱唐代四大名港。唐開元時期,於廣州設立「市舶司」,如同今日的官方海關單位,專責處理海上貿易事宜,為史上記載的第一個市舶司。

 

北宋崛起超廣州

 

北宋初期,廣州仍為唯一設有市舶司的港口,舉凡出境商船、入境蕃貨,皆必須繞道至廣州報關。泉、廣之間海道礁石淺灘多,航行險峻,造成諸多不便與民怨。北宋中期,廣州官吏乘機敲索,費重利薄,導致南海蕃商紛紛轉而至泉州貿易;另外,北行的登州港被迫關閉,商船轉向泉州。

 

頓時,泉州的海務貿易量日漸增長,北宋宋哲宗元祐二年(一〇八七年)泉州市舶司設立。到了南宋,泉州地位基本已經超越廣州,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貿易港口。

 

繁華東方第一港

 

元代的泉州進入鼎盛時期,泉州的行政地位被提升,又隨著海上航線進一步延伸至埃及、非洲地區,在泉州居住的人除了蒙古官吏、漢族商人、百姓,大量來自阿拉伯、波斯、埃及、印度、南海諸國等的外國人在此居住,形成市井十洲人的熱鬧景象。元朝在宗教信仰方面予以自由和寬容,也因此造就了泉州「滿街是聖人」的多元宗教景觀。

 

泉州城裡也形成「蕃坊」的外國人社區,擁有蕃長,專門處理外國人的宗教與社會生活各方面的事務。根據統計,唐武後天授年間住在廣州、揚州、泉州諸港的阿拉伯人已達數萬,宋元時期可能已達數十萬。這時的泉州港,已是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世界第一大港。

 

海禁政策泉州衰

 

明代實施海禁政策,走私活動應運而生,正式港口逐漸沒落。過去榮耀的泉州港,只剩通往琉球的航線,又由於港口條件不利,琉球貢使改於福州出入,明中葉以後,市舶也隨之移入福州。同時,因走私活動而興盛起來的漳州月港,成了福建對外的貿易中心。而廣州港在泉州港衰退之後,又恢復成為中國第一大港。

 

千年海路波濤洶

 

縱看海上絲綢之路的千年變化,泉州雖然不是最長壽的港口,但保留了海絲昔日最榮耀的光輝。泉州既是陸上絲路的終點,也是海上絲路的起點,兩個體系交匯於此,渲染出泉州獨有的文化氣質。或許有人感慨於明清之後泉州港在貿易舞台上黯然退下,但轉念一想,也正因為如此,泉州未受近代西方殖民者的侵擾,得以保持濃厚的閩南風情。

 

讓泉州講海絲的故事恰如其分,百代以來,這裡的先民都與海洋一起生活著,不管是遠從大食而來的阿拉伯商人,或是後來到世界各地打拼的僑民,泉州都永遠是這些航海人的心靈故鄉。

 

 ©陳育陞/旅讀中國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4月 【海上之城-泉州】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Telegram,最新動態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