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旅讀早安】上海文學館動工 百年街坊重現生機
上海文學館興建計畫正式動工,百年歷史的名流集散地重見天日,循著魯迅、施蟄存、丁玲等作家足跡,一窺滬上文學的萬種風情。
上月(2022年8月),上海文學館建設工程在虹口區開工,新建文學館館區預計於2024年落成。上海文學館不僅是城市區域建設一環,更喚醒世界級城市在文學史上的榮光,以擁有百年歷史文化街區為基地,復興上海文學的前世輝煌,更推動當代城市文學成長茁壯。
位於虹口的上海文學館園區鄰近外灘與陸家嘴,建築面積共1.4萬平方公尺,相當於0.7座北美館大小,其中包含扆虹園等三棟舊建築與一棟新建展館。扆虹園原是粵籍商人趙岐峰的私家花園,精緻典雅的建築融合中西方風格,是為當時名流文士宴客聚會之處,孫中山也曾三次在此地舉行宴會。
落址於四川北路、武進路的上海文學館館區為上海百年前文化重鎮,曾有施蟄存、戴望舒等人創辦的水沫書店作家雲集,可視為上海現代文學之搖籃;公益坊則曾聚集著閩粵地區有志青年,出版大量社會科學著作的南強書局舊址便在此處;扆虹園則為當時名流聚會、青年「文明結婚」之所,如今將成為文學館區中主要修復建築之一。選定此處作為文學館基地,工程以保存修繕古建築為重點,讓建築與空間本體娓娓道來城市記憶與風華。
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於京滬二地風起雲湧,隨著北京實施文化高壓政策,上海租界成為這場文藝復興的庇蔭之地。此地人文薈萃成為文學創作沃土,胡適、魯迅、茅盾、郭沫若、施蟄存、戴望舒等作家無不受到上海文化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據一席之地的左聯於此誕生,於戰時有孤島文學堅守,雜誌、文學刊物紛紛由此出版,豐富文史資源足以使上海成為一文學之城。
相較於1985年成立於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上海文學館更加強化歷史、地方與文學之間的連結。昔日十里洋場歷史脈絡以及作為戰爭時期文學蓬勃發展的淨土,上海獨有的江南文學、海派文化成為上海文學館保存與發揮的特點。除了整理上海文學史上重要人物與作品,積極活絡城市文學,結合旅遊、影視、文創等多元面向提升大眾對文學接觸,則是上海文學館在城市發展上的重要意義。
緊鄰文學館園區,「今潮8弄」也於去年底整修完工重新亮相,保留過去閩粵居民所居的「廣東弄堂」以及歷史悠久的豪宅「穎川寄廬」。隨著文學館工程展開,虹口一帶古建築群被賦予新生,封存於老舊街巷中的文學足跡再現,為城市的文化脈動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