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跟我走】驕陽煮海,石上成珠:南海儋州千年鹽田村
數以千計的灰黑色鹽槽,像一個個形態各異的巨型硯臺,大大小小、錯落有致地向著海邊鋪展延伸,凝重而深沉的色調,與湛藍的海天對比鮮明,站在這片神奇而殷實的海灘上,猶如站在一代又一代鹽工澆鑄的豐碑前,仿佛穿越了千年時光,嗅到了歷史的厚重醇香。走進儋州,探祕中國最後的原始製鹽場⋯⋯
人類熱愛鹽的鹹味,鹽的味道早已融入人類的生活,堪稱人類的依存和命脈。周朝時,民間已經「以鹹養脈」,用鹽於五味和醫病治疾之中;漢代王莽稱鹽為「食肴之將」;民間更是稱其為「天下百味之首」。
中國最早的食鹽是海鹽,炎黃時期夙沙氏即製鹽於東海之濱。因與海水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海鹽曬場自然都是沿著海岸線分布。至今,在大陸長達一萬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線上,分布著長蘆鹽場、萊州灣鹽場、淮鹽鹽場、鶯歌鹽場等多家規模不一的海鹽場,而且製鹽工藝也大多都融入了現代資訊和技術。
唯有散落在海南儋州境內五彩灣、新英灣海岸的多處古鹽田,還保留傳承著千年前古法製鹽的傳統方式,即原始手工曬製鹽技藝。雖然笨重辛勞,且產量又低,但這裡一代又一代的製鹽工匠,日復一日一直堅守著古法,從未間斷。不僅原始製鹽方式沒有改變,場址、規模至今也都沒有改變,完整保存在現代環境中,堪稱人類罕見文化遺產。
李如龍和弟弟李如豐(圖右),辛勤地將潮起潮落海水浸泡又曬乾、已經飽含鹽分的泥土收回。接下來就是把這些鹽泥鋪到有過濾箅的鹵槽裡澆海水,濾出鹽分很高的鹵水了。
藏在深閨的海南之根
鹽文化是海南的主流文化之一,海南史可以說是一部鹽文化史。位於五彩灣海岸的峨蔓鎮古鹽田,便是藏在深閨的海南鹽文化之根,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六大古韻」──
一、古鹵池,鹽的繁體字「鹽」中的「鹵」,是製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
二、古鹽槽,峨蔓鎮多家鹽田共有古鹽槽七千五百多個。
三、古鹽房,現存近四十棟,全由火山岩石砌築而成。
四、古鹽道,用火山岩石鋪砌而成,現已出現風化的小孔,歲月的滄桑可見一斑。
五、古鹽塔,包括人丁塔和細沙燈塔。
六、古鹽神,有一尊石塊,刻有狀似人形的紋路,被村民奉為鹽神。據介紹,過去鹽丁挑鹽經過此地時,都要放下擔子祭拜鹽神,以求得到庇佑。
過濾池。© 黃焱紅/CTPphoto
位於儋州西北的峨蔓古鎮,轄一百一十三個自然村。其中靠海邊的鹽丁、靈返、細沙等村落,擁有多處古鹽田,統稱為「鹽丁古鹽田」,堪稱歷史的「活化石」。與相隔幾十公里的洋浦古鹽田不同的是,它所在的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僻靜。若不是當地人引路,真的很難找到這些散落著的格外原始而隱逸的古鹽田,獨一無二的海邊火山熔岩地貌,原汁原味的古鹽田和曬鹽工藝,以及罕見的火山石路石屋和成片的原始紅樹林。站在成片的火山熔岩延展開的海灘上,還可以看到遠處的死火山口、龍門山和高聳在海岸紅黃黑相間的岩石斷面。
我們乘高鐵在白馬井站下車,搭計程車前往鹽丁村。沿著鄉間小路進入鹽丁村,在接近大海時,古鹽田深藏於大片生長的紅樹林其中。踏上由大塊黝黑火山玄武岩石鋪就的棧道,這條狹窄的棧道叫鹽丁路,據說只在落潮時才會顯露出來。當我們在海邊的灘塗和散落的古鹽田中穿行拍攝約半個小時,天空突然烏雲密布並刮起了陣陣的涼風。嚮導說,「我們往左一轉就可以看到供奉鹽神的神位,就在進入鹽田的鹽丁路入口,先去祭拜一下。」
© 黃焱紅/CTPphoto
鹽丁路入口處,一塊白色的石板斜倚在幾塊巨大的玄武岩石間,上面似有雕刻,已模糊難以辨認,細看紋理狀似人形。當地曬鹽世家出身的李如龍介紹:「這是自古以來當地鹽丁供奉的鹽神,至今他們每當進入鹽田,都向鹽神祈禱陽光和海風。」歷史的原因和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各產鹽地區敬奉的鹽神有別。山東敬奉鹽宗夙沙氏;西北地方和天津敬奉鹽佬;福建尊陳應功為鹽神;四川供奉管仲。在儋州,鹽工祭拜的鹽神是不確定的,相對包容,相信心有靈犀。
✦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8 月 【跟著蘇昭旭,預約一場 神軌之旅】
✦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