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論語是最早的國際禮儀教科書?柏拉圖 vs. 孔子都講「禮」!

【作者】
文_朱玉鳳主講、黃愉婷整理 圖_圖蟲網
2019.10.29

「禮」是什麼呢?「禮」就像空氣一樣,平時不覺得它存在,但若因為他人失禮的行為而被冒犯時,就會像呼吸不到新鮮空氣一樣難受。

 

 

如果讓父母選擇要先送小孩去學習什麼科目,「禮儀」鐵定不在大家的腦海裡面。但說也奇怪,西元前五世紀,東西方璀燦文明曙光之始,東方的孔子與西方的柏拉圖就不約而同強調「禮」的重要。在他們的眼中,「禮」就如同陽光、空氣、水,是「學做人」的至關要素。

 

柏拉圖開學院教禮,孔子有禮走天下

 

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文化與教育最鼎盛的時候。當時,與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並稱希臘三哲的柏拉圖在距離雅典不遠處創立了一所哲學學校,並以希臘英雄阿卡戴慕士(Academus)為名,也就是學院(Acedemy)一詞之由來。 

 

在這片近郊小樹林學院中,柏拉圖廣收學徒,教授音樂、哲學、數學、體育等,化育英才。其中,柏拉圖非常看重音樂這個科目,以之培養學生的道德人格,認為音樂裡的「節制」與「和諧」能潛移默化,讓年輕人懂得做好自我調適與節制,變得更加有禮貌、更穩重,也是接受理智的開端。因而將音樂之美與和諧,做為通向道德和理性規範的橋樑。這點和孔子重視禮與樂的想法十分接近。

 

生為魯國貴族之後,孔子具有受教育的機會,更是第一批以教書為主業的文士。春秋後期,孔子見周朝王室式微,封建、禮樂制度都分崩離析,精通禮、樂、射、御、書、術等六藝的孔子決定守護周朝文化,周遊列國 十三年實地考察各地文化習俗,實施廣泛的社會調查、接觸各個階層,後來,孔子返鄉便辦學、收授弟子,開啟了私塾講學之風,希望各國人民能以禮相待。

 

《論語學而》中,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疑惑,老師所到之處,就能聽聞並瞭解該地的政事,是老師去求來的嗎?還是大家自願告訴老師的呢?子貢告訴他,我們的老師秉著溫和、善良、恭敬、節儉且謙讓的性格,讓人對他累積信任,願意把事情告訴他。孔子不僅認為「仁」為禮之本,更身體力行,是真正的禮儀專家,其言行後被弟子與再傳弟子集結撰寫成《論語》,影響後世至今。

 

 

學禮,才能立身處事 

 

孔子認同周禮的優點,他更認為如果要恢復周禮,就必須將「仁」置入,進一步強化「禮」的精神。「仁」字拆開看,剛好是兩個「人」,體現的意涵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德行,彼此尊重、行禮如儀便符合「仁」之本質,因此,我們也可以將仁理解為禮的內涵,而禮則是「仁」的外在表現,也是仁的作用。 

 

而知禮的重要性,在《論語・堯曰》篇便有道——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意思是說,人如果不懂得天命、不懂得自己生而為人的任務,就不能成為君子;如果不懂得禮儀,不能遵守人際關係中的規範,就不能立身處世;如果連別人的說的話都聽不太懂,就遑論理解他人了。 

 

而西方人則認為,如果沒有禮儀、禮貌,有禮社會的風俗很快就會消逝,那麼,我們就會變得更像禽獸,而非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衣冠禽獸」。在西方,「禮」可以提醒人們的地位,如身為一名爵士,其所穿著之衣裝、行禮之方式都有所不同,藉此強化個人在社會中的約束,有了恰如其分的約束,互動時才不會輕易冒犯到他人,方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縱使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每個社會遵守的禮儀規範也不盡相同,然而,禮儀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因此,學習「禮」是一輩子都要練習的事情,並且是人人都可以享有的終身資產。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10 月 【雲南,萬物生長:野生動物・珍稀植物・生態遊】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LINE@好友,好康優惠訊息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