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四月精彩封面】搖到天子渡口-銅幫鐵底運糧河
一條北運河,成就了皇城帝都的輝煌,也成就了天子渡口的豐庶。
如今,一道跨北運河大橋則凌空橫越通州運河商務區兩岸,
橋身造型如波紋起伏,如風荷瀉露,不僅和底下古老的運河水相鳴應,
更彷彿要向浪淘盡的千古風流人物遙遙致意呢!
倘使江南運河體系蘊現了魚米之鄉的庶民生活風情,那麼相較之下,彰顯皇家風範的北運河不啻更為任重道遠。作為過去南糧北送的主要水路幹道,北運河發源於北京昌平及海淀一帶,至通州地區始和通惠河相接契,後一路蜿蜒至天津的三岔河口,與子牙河、南運河等諸水匯流,由是連結了海河水系,在交通輸運、防洪蓄水等方面,均具備積極的調節作用。
在漕運興盛的時期,每年約莫有兩萬艘船隻駛進北運河的河面,在碼頭畔載卸數百萬石的糧貨;自南徂北,倘使引航的船伕抬眼觀望,由十餘里之外看見一座法相莊嚴的寶塔,便知其心所盼的目的地不遠矣。這座矗立於航道邊上的燃燈佛舍利塔始建於北周,後經歷朝歷代的修葺而存續迄今;據聞彼時通州運河開通之際,沿線氾濫的災情一度頻傳,後經雲遊四方的仙人指點、修建該寶塔以鎮伏水中蛟獸,這才延來了風平浪靜的年月。
©視覺中國
一京二衛三通州
正如同臺灣早年流傳著「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北運河沿岸也生出「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的俗諺,此番排序不僅著眼於相存相依的地緣關係,更指涉了漕運所帶動的地方繁庶境況──別的不提,通州之名實則源自「漕運通濟」之意,在糧船頻亟入京的年代,由於首善之都貯納貢糧的能力有限,因此便就近在通州一帶創設規模宏大的貨倉,作為暫放之所;迄今前往通州旅遊,依稀可聞後南倉、中倉等地名,連同市井間兀立的幾堵殘穨倉牆,共同見證著漕運文化的興衰。
儘管爾後伴隨地方市鎮的發展,流貫京畿要地的北運河不免也面臨河道淤積、水體污染等窘境,所幸千禧年以降,地方政府陸續投入北運河的綜合整飭工作,而在去年二月間,北京通州、河北廊坊以及天津武清等當局更聯合簽署總體發展框架合作協議,打算針對河道修整及旅遊通航提出跨界合作──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除了乘坐飛機和高鐵,京、津兩地的居民還可以選擇搭船等輸運方式,前往彼此所在的直轄市呢!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4月號【縱走京杭大運河】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