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大甲媽祖遶境│臺灣Dajia Matsu Pilgrimage

【作者】 李智凱
文_ 李智凱/ 旅讀、旅讀編輯室 圖_陳育陞/ 旅讀
2021年12月號 第118期
2021.12.08

什麼樣的活動,可以每年動員二十多萬人?什麼樣的活動,可以每年集合國內外各大媒體?什麼樣的活動,可以讓臺灣被世界看見,並且揚名國際?大甲媽祖遶境—是臺灣媽祖遶境活動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宗教活動。九天八夜的行程,回溯了移民的墾拓路徑,並提升大眾對於自身文化價值的意識。這套民俗生活方式不落窠臼、與時俱進,除了傳統的慶典儀式之外,每年也不斷加入新的流行元素,吸引眾人目光。今日不僅被美國的「探索(Discovery)頻道」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媽祖信仰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條屬於臺灣人自己的朝聖之路。

 

 

根據《鎮瀾宮志》的記載:「相傳清雍正八年,福建湄洲人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天后宮請得神像,來臺定居大甲,雍正十年,興建小祠,歷經聖跡靈驗,香火鼎盛,而不斷擴建。」清雍正八年(西元一七三〇年),林永興自湄洲天后祖廟奉請天上聖母來臺,途經本地定居謀生,當時移民篤信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由於非常靈驗,一傳十十傳百,事後徵得林氏同意,於鎮瀾宮現址蓋廟。

 

到了日據時代,開始往雲林北港的遶境活動,遶境活動從一開始的五十人,演變為現在的二十萬人;時間從一開始的五天四夜,演變為現今的九天八夜,可以說媽祖遶境見證了臺灣人民信仰的軌跡。

 

學習媽祖精神

 

從清代到現代;從湄洲媽祖到大甲媽祖,鎮瀾宮能維持幾百年香火鼎盛、持續不衰必有其原因。作為傳統廟宇,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得靈驗、有求必應,以滿足民眾的祈求。對此,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表示,遶境途中時常發生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一則故事是:婆婆生了場大病,孝順的媳婦不忍婆婆為病所苦,就想去鑽轎底祈求媽祖保佑,但礙於人太多,媳婦苦等了兩年才終於鑽到,沒想到,媳婦回去後婆婆竟大病痊癒,從此一家人成為媽祖的信徒,每年都跟著媽祖遶境。

 

要說巧合也罷,要說媽祖靈驗也好,信仰就是這樣,心誠則靈,只要一家和樂平安就好。「媽祖的信仰不是迷信,是健康的信仰。你不一定要摸神轎、鑽橋底,只要心中有愛,誠心地為朋友、為家人,還有為最愛的人祈禱,這也就夠了。總之,就是希望年輕人能在遶境過程中學習媽祖精神,好好孝順父母,在未來成為更好的人。」鄭銘坤如是說。

 

©陳育陞

 

世代傳承人情味

 

走在遶境隊伍中,裡頭的臉孔竟有老有少,而且年輕人還占了不少,這在廟宇活動中是相當少見的。能有此一成果,鄭銘坤功不可沒。

 

幾十年前,他發現來遶境的都是老一輩,年輕面孔屈指可數,為了不造成世代斷層,讓媽祖遶境這麼具代表性的活動消失,他開始籌辦「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活動內容包括媽祖公仔設計、服裝走秀比賽、路跑和自行車親子活動,並成立青年會,讓學生親自參與遶境,並擔任解說員,從而吸引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

 

有賴於年輕世代,媽祖遶境透過手機、相機等媒介上傳網路,臺灣人民的虔誠得以透過網際網絡進一步傳遞出去,無遠弗屆。現在,全世界都能看到信仰的力量、朝聖的美好,這也是大甲媽祖遶境存在的真正意義。

 

在科技日新月異,信仰逐漸式微的現代,朝聖媽祖遶境的人們卻不減反增,就如同西班牙的聖雅各之路,即使宗教意味已經減低,但每年朝聖的人們還是蜂擁而至,似乎已經演變為一種自我的信仰與追求。九天八夜的媽祖遶境,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信仰,更多的是臺灣獨有的人情味,這就是為什麼愈來愈多人選擇來朝聖的原因。

 

©陳育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