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你知道的,和你不知道的崑曲:濃妝淡抹總相宜

【作者】
文_ 黃思超/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 圖_ 任中豪/ 旅讀中國、圖蟲網
2020.02.24

崑曲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生活得風雅細緻,崑曲也被他們「玩」得活色生香。而市井小民,更喜歡的還是更貼近生活、更有戲劇性、更五光十色的熱辣風味,崑曲的適應性很強,一進入市井民間,熱鬧活潑的戲,比風花雪月的戲更受到大眾的喜愛。

 

 

談到崑曲,你腦中會浮現哪些想像?

 

我想到的是《紅樓夢》第廿三回,林黛玉讀罷了《西廂記》,在落英繽紛的大觀園,走到了梨香院牆邊,那是蘇州採買的十二個女伶正在演習戲文,黛玉聽到的是《牡丹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於是,園林,女伶,《牡丹亭》的浪漫,渲染成我們對崑曲的美好想像。

 

中國劇本文學高峰

 

崑曲,最早源於元代崑山的文人雅集,明代中葉,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講究「聲則平上去入之婉協,字則頭腹尾音之畢勻。」一時風靡江南,並傳播到中國各地,是當時的時尚娛樂。一直到清代,文人創作的明清傳奇: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在歷代藝人曲家的千錘百鍊之下,成為了今天我們所能看到,崑曲經典折子戲的源頭。

 

《桃花扇》©圖蟲網 

 

對於崑曲,真要仔細介紹,可以寫成好多本書,例如,我們可以從文學來看,崑曲的文本既是敘事文體,又繼承了古典抒情詩的傳統,可說是中國劇本文學的高峰。從音樂來看,崑曲的演唱,講究咬字吐音、行腔轉韻的細膩熨貼,唱的曲子名為「曲牌」,常用曲牌多達三百餘支,那是一套規範嚴格的音樂體系;表演藝術也可說是崑曲的精華,崑曲的表演體系,從明代中晚期開始,到清代乾隆、嘉慶漸趨定型,因此我們稱崑曲表演的格範為「乾嘉傳統」。

 

崑曲的表演,分行當而有不同的表演方法,行當粗分「生旦淨末丑」五種,每個行當又分細家門,例如,「生」行就細分以下幾種:讀書人舉手投足斯文俊雅,是「巾生」;當官的身段比較氣派,叫「官生」;落拓書生形容憔悴,無精打采,走路時拖著鞋子,因此叫「鞋皮生」;英挺的年輕武將,乾淨俐落,冠上常常飾以翎子(雉雞尾巴),因此叫「雉尾生」。

 

崑劇角色「小生」扮演年輕男子,一般為書生,或文官。 ©任中豪/旅讀中國

 

崑曲中見文人生活美學

 

在晚明清初蔚為風尚的崑曲,是當時文人圈的娛樂主流,他們喜歡看戲,尤其也喜歡看新戲,許多文人有錢有閒,養了「家班」,在自家園林的紅氍毺(地毯)上,演自己新寫的戲,也演朋友寫的戲,清歌妙曲,風雅非常,理所當然的,崑曲的美學,滿溢著文人的審美情趣。

 

晚明清初的文人,生活細節的考究可謂無微不至,李漁便是一例。李漁有家班,深諳崑曲的場上藝術,他對生活的吃穿用度皆有講究。在他的《閒情偶寄》裡,曾提到吃「筍」,我認為與當時的人欣賞崑曲,有著同樣的審美情趣。

 

李漁說,筍是蔬食的第一品,極鮮的筍,在城市是不可得的,只有「山僧野老躬治園圃者」,才得以享受「旋摘旋烹」的絕妙鮮嫩。至於筍的烹法,有葷素兩種,素烹只宜白煮,用醬油點綴,切忌其它調味,因為「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至於葷煮,牛羊雞鴨都不合適,只有豬的肥肉,烹煮過程中,脂肪的甘美浸潤筍中,而能「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2月 【蒙古襲來:草原帝國遊牧行】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加入旅讀Telegram,最新動態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