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三月精彩封面】唐風平城:奈良│京都.五回時間旅行

【作者】 鄺介文
文_鄺介文/旅讀中國 圖_何宇倫、張凱翔/旅讀中國、當小時、RF123、CTPphoto、視覺中國 繪_希拉、胡說/旅讀中國
2018.03.01

作家川端康城發表小說〈古都〉,贏得諾貝爾評審讚譽。

前景是男女情事糾葛,背景是和服織坊、節祭慶典、書道花道等等大和美學,在戰前戰後、古都今城之間輪轉變遷。

時代的變與遷加總以後,實則是文明的輪與轉。

西元七百一十年,一座前所未見的都城於當今奈良拔地而生,彷彿標舉著與隋唐皇朝的若即若離、同與不同。

隨後的京都多麼富麗婉約,規模尤有過之,四方諸侯望而生畏、紛紛臣服,日本至此中央集權、步上國際,這是文明的力量。

於是千百年來,奈良京都成為日人靈魂的源頭──京都文明甲日本,奈良文明甲京都──那些依隨唐風飄揚渡海吹來的華夏種子,都在這個列嶼上一一消化反芻、落地花開。

 

從模仿犯到模仿範:在那太陽升起的地方

 

如今看來有機而強勢的日本文明,畢竟不是一天造成的。即使,舉凡其文學、建築、繪畫、服飾種種藝術風格,都能在他國找到可供參照的源頭;即使,它像塊海綿一樣總是吸收眼前所見耳旁所聞,卻被譏諷無法無中生有;即使,它曾經被視為「模仿犯」,在七八世紀大規模遣唐、因明治天皇大規模維新。然而無論如何,都無法撼動一個理所當然的事實──曾經的模仿犯,現在則是眾人趨之若鶩的「模仿範」。

 

文化沙漠開出奇花異卉

 

一個顯而易見的對照:何以那些旅居中國的異國人士,長久下來,大多仍舊使用英語溝通;倒是那些旅居日本的異國人士,長久下來,多數能夠使用日語交談?縱使牽連層面極廣,諸如:在於歐美看來,華語可能比日語難以入門;相較華人日人,後者英語程度普遍不及,等等云云。然而其中亦涉及民族性的問題,日本是一個善於將異種族/異文化/異傳統消化反芻並且開花結果的國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對於一個氏族領袖權位甚至力壓皇帝的凌散國度而言,進入世人眼目的唯一方法,正是接軌國際,當時所謂國際,其實就是中國。自聖德太子以降,文武天皇、聖武天皇、光明皇后、嵯峨天皇,都在不同領域、不同程度地刻意唐化,層面之廣幅度之大(包括五度遣隋、廿次遣唐),幾乎可以算作一次維新運動。

 

 

日出處之國,未完待續

 

廿一世紀的日本,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曾經的「末茶」,而今成了抹茶;曾經的「魚膾」,而今成了刺身;曾經的「角抵」,而今成了相撲;曾經的「羊湯凍」,而今成了水羊羹。歷經空間與時間,我們甚至遺忘了這些來自中國的原始詞彙,必須使用日文漢字指稱。踏上奈良/京都五回時間旅行,上溯中古、下迄現代,左探宗教、右梳文學,我們試圖從中理出一個脈絡──文明終究不限於一時一地。

 

是不是「模仿犯」已然不再重要,畢竟,你我深知,誰的青春,不曾有過一齣日劇、一首日文歌曲、一位日本偶像、一部日本漫畫呢?

 

↶↶↶加入旅讀LINE@好友,免費送旅讀中國雜誌到你家!數量有限!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3月號【唐風平成:奈良─京都‧五回時間旅行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