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民間鐵道博物館長:我家就是博物館!

【作者】
文_ 蘇昭旭、Eliza、吳歆宜、黃彥綾、林宜慧、黃雪瀅、黃嘉儀/ 旅讀 圖_ 麥翔雲/ 旅讀
2021年5月號 第111期
2021.05.05

蘇昭旭童年時父親常帶他去看火車,從小發自靈魂喜愛火車,為鐵道所作的著述曾獲金鼎獎、綠色奧斯卡獎等。

 

 

身長在家境普通的家庭裡,窮孩子迷火車的方式也略顯克難。他寫、他畫、他做,動腦動手自力完成精巧可走的火車模型,「石礫來自水族館、枕木是一片片紙板裁切、鐵軌上的鐵釘則是大頭針、線路是自己拉的⋯⋯。」懷抱著滿腔熱情,他於一九九五年申請獎學金、前去日本,正式投入鑽研鐵道文化。三十年間他共走訪四十八個國家、三百八十多座城市。

 

被許多媒體稱為鐵道專家,蘇昭旭解釋,「鐵道迷是迷自己,是小愛。」往往在沉迷鐵路知識的過程將心力放在模型稀有度和攝影器材上。在他看來自己不是「迷」,是大愛,才有資格稱為「鐵道專家」,每回遊歷增加的一份份資料,都是為服務眾人所建立的智庫。所以他願無私分享,將父親留下的透天厝改為私人博物館「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免費接待民眾參觀。

 

©麥翔雲/ 旅讀

 

是親情羈絆 也是緣起不滅

 

走進私人博物館, 可發現整幢透天厝最大程度地被運用──廚房餐桌有著德國可運送食物的玩具火車、露臺擺放著歐美庭院中供小孩乘坐的「花園列車」。親自演示一遍,「嘟──嘟──」小火車駛過冒出一絲白煙,他一邊用嘴巴模仿火車鳴笛聲,一邊解釋道這是無毒煙,無論是精巧的外觀還是友善孩童的設計,這些玩具火車都飽含父親予孩子的愛意。

 

從父親陪伴他在鐵道邊練自行車、到自己為兩位兒子打造出的火車玩具屋,父子三代相處的記憶裡都有綿長的鐵道。蘇昭旭說,每個人最早對鐵道的記憶必定來自父母、照顧者,「總不可能兩歲時,搖搖晃晃地走去櫃檯說要買票吧!」一如父母對孩子無條件地愛與付出,不求回報,蘇昭旭對於博物館裡的三千件模型,也有著一種旁人難以全然理解的責任與使命感。

 

「模型有他的生命,會自己找到幫助他們的人。」他神秘兮兮地說, 曾購入一輛日本EF81 型電車模型。初整理時發現漏了一些零件,原想丟掉,卻又鬼迷心竅將之留下。過了幾年,朋友意外贈送零件,沒想到竟能脗合原來殘缺的部分,模型前後分了三次機緣獲得部件才得以完整。

 

©麥翔雲/ 旅讀

 

他想,這些模型都知道──他會愛它們,因此透過各種方式來到他身邊。或許在他心底認為,靜謐的博物館一定是活的,當迷你的房子亮起燈光,可能是少女來借物。

 

不只是博物館 還是心頭肉聊起模型,蘇昭旭潤紅的臉就像天真的大孩子,但在話語中,他總透露時不我與的歲月之感:曾經修復模型的靈巧雙手已會顫抖、遊覽各國的雙腿連這座堡壘都難爬上爬下。

 

他坦言,對於這座鐵道資料庫該何去何從著實擔心,曾有人想買下這座博物館。但,他始終擔心他人並不是真正喜愛鐵道文化,蘇昭旭把這座博物館視為自己的孩子,「就算最後變成我個人的紀念館也好。找不到合適對象也罷,我願照顧她一生一世直到老死。」

 

©麥翔雲/ 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