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講座回顧】一探究竟--尋覓千年南絲路
旅行除了看景點以外,與當地人產生連結能讓旅程更有記憶,人生就是一種緣分,會遇到很多不知道的事,當背包客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會放下很多東西,期待人和人之間的接觸,了解別人的文化、生活,成為一輩子難得的回憶。
起初,因苦惱該提什麼案報名創意遊中華的郭政彰老師,偶然之下看見大陸電視臺製播「南方絲綢之路」的紀錄片,興起去雲南尋找南絲路的打算。南絲路比我們熟知的北絲路發展更早,至少提早五百年以上,這條路隱埋這麼久是因為它不屬於官道,而是一條「走私之路」,此路在漢朝以前無需繳稅,所以不會主動地去公開它。張騫從西域回到朝廷之後,沒多久就被派往南絲路去開發這條路,引以為憾的是在漢武帝及張騫過世之前沒有被全部開啟。
南絲路其實離我們非常遙遠,這次旅行對郭政彰老師也很不一樣,作為一位攝影師,時常行程是已被安排好的,去哪個國家、搭哪部車、住哪間旅館都有一定規劃,無需處理路途中的雜事。他說「這次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去重新體會什麼叫背包客的生活。」
旅程初始,老師只有一張飛往雲南騰衝而無回程的機票,因為到騰衝後的下一段旅行,充滿著未知數。
馬幫文化的印記
經詢問騰衝的青旅老闆後,得知附近有幾個村子值得一看,於是郭政彰老師就去拜訪三聯村第十七代的朝宗師傅,他專門從事生活上陶藝品的製作,像是杯子、盤子、碗,但是這跟早期的南絲路文化有關係嗎?答案是有的,南絲路其別樣的運送方式,與北絲路一次性長途運輸不同,採階段性運送,並擁有特殊的馬幫文化。馬幫文化興起於南絲路,每隔幾個禮拜、幾個月就會集各家商品送去緬甸販售,中國最後一個馬幫商隊在1999年解散而告一段落。經過時間的遞嬗,陶藝品製作也逐漸轉型成觀光工廠,裏頭的成品大多為手工製作,師傅靠著自己的經驗與技術,一天能做上百個陶藝品,著實驚人。
除此之外,參考青旅老闆的意見,也去拜訪了滎陽村製作油紙傘長達八十一年的鄭映海老師傅,被中國認定為國寶級人物,現有的技術已傳承給他的兒子,但時代的差異仍能透過器械的使用顯現出來,在以前,師傅會踩著踏板帶動木頭旋轉,手裡握著各式的刀具削出你要的形狀,需要相當的技巧與專注度。
南詔最後的秘境
在巍山古鎮的青旅,郭政彰老師遇到了同為背包客的鄧姊,她年過五旬,是位卡車司機,退休後目前最大的目標是當背包客,雖然沒存什麼錢,但能以低廉的費用走完中國,展現了甚麼叫背包客的韌性,兩人聊起來很投緣。旅程的後半段他們決定去啄木郎村。
啄木郎村,處於海拔 1725 米的山林間,相傳為南詔國留存下來最完整的彝族村,到目前為止依舊穿著傳統服飾,穿著自己織出來的衣服,剪裁和花紋都是自己手工的傑作,是一針一線刺出來的,圖樣色彩特別鮮豔。雖然目前維持特殊的服飾,但是下一代起就逐漸消失,這樣的文化遲早會被漢化,這是在歷史進程中,無法避免的現象。另外特別的一點是彝族村的生活採自給自足,牛和雞是他們最重要的財產,所以會讓動物住在家裡,怕有心人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牽走。
旅遊資訊的熱點--青年旅館
尋找青旅有兩種主要管道,一種是YMCA,加入會員後,能到世界各國擁有YMCA認證的青旅去住,方便的是可以提早完成訂房手續。另外一種不是走這個系統,是偏向當地的背包客系統,這種台灣搜尋到他們的資訊就會比較少,但其實青年旅館在這種地區非常多,只要在當地現場去第一家就會得到很多寶貴的資訊,未知的旅途從住進騰衝當地的青旅後才逐漸明朗化。
最後郭政彰老師認為歷史是每個人走過的東西,每個人屬於自己的故事,或許歷史是沉重且無聊的,但是讀一點歷史能讓人感受到與當初的體悟有所不同,在人與人交會之際,在文化的互動之間,用不同角度去理解、去看待現在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