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旅讀早安】高溫肆虐、水落石出 探秘被淹沒的歷史
夏季高溫使得中國大陸多處水位下降,許多水下遺跡紛紛浮出水面。全球有諸多遺址位處水面之下,如今在水下探索的成就下,亞特蘭提斯傳說中的神秘古國、湖底千年古城、埃及豔后宮殿等隱沒的古蹟,得以重見天日!
今夏高溫使全球各地野火、乾旱等災情頻仍,而缺水導致河川湖泊水位下降卻也讓平時藏身水底的景象有「水落石出」機會。除了隨水位變化而重見天日的建築之外,水面下大型建築物也備受關注,在水下考古與水下工程助力之下,被淹沒的歷史遺跡有了重新被認識的契機。
重慶佛爺梁島礁
乾旱天氣使長江水位下降,三龕雕刻在重慶巴南段佛爺梁上的摩崖石像也因此露出水面。根據石像所雕刻風格與形象,專家推測位於島礁上的三尊佛像可能來自明清民間信仰,為求船隻運行平安或具有指引航向的功能。
鄂州觀音閣
鄂州觀音閣安坐於長江龍蟠磯上,自元代初建以來在長江浪淘中屹立已餘六百年。隨著江流汛枯,古寺時而水漫樓閣,時而傲然獨立於江面,形成難得奇景,也因此有著「長江第一閣」之美名。
©Huangchenhai/Wikimedia Commons
千島湖水下古城
1959年,新安江水電站的儲水區開始蓄水,淳安古城(賀城)與遂安古城(獅城)兩座千年城市就此沉睡於浙江千島湖底。直到2001年一次潛水觀光項目開發,才又將兩座古城帶到世人眼前。古城內城牆、歷史悠久牌坊與老宅木雕梁柱在水下仍保存完整,古色古香建築群彷彿塵封湖底的龍宮。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位於重慶長江南岸的白鶴梁過去隨著江水漲落季節性浮出水面,這塊天然石樑上記錄著1200年來長江水位資料,可說是古代水文觀測站。此外,更有黃庭堅、朱熹等文人曾在此題刻。三峽大壩工程使白鶴梁沉入水中,官方為此建置中國大陸第一座水下博物館以保存石樑,遊客們可以走入水下40公尺的廊道,或以潛水的方式近距離觀看這片水下碑林。
不僅中國大陸藏著許多水中歷史文化瑰寶,世界各地都有潛藏水底的神祕遺跡,隨著水下探索與考古成就越來越豐富,一一揭諸於世。
與那國島海底遺跡
距離宜蘭外海六十海浬處,日本與那國島海域藏著一座巨型石階建築,於1986年發現的海底石階被研究者們認為很有可能就是距今一萬五千年前消失的「姆文明」遺跡。有學者認為此地因為地震導致地殼下陷而使巨大建築沉入海中,亦有人持這只是海底自然地形之說法。即便遺跡真實身分仍是謎團,此片海域已成為潛水愛好者朝聖景點。
©Melkov/Wikimedia Commons
亞歷山大港水下博物館
1996年水下考古學家法蘭克.戈迪奧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海床上發現了建於西元前334年的亞歷山大古城。此片遺跡蘊藏著豐富考古材料,埃及豔后宮殿與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都包含其中。埃及政府已規劃在當地建造水下博物館,保存大量打撈上岸的古代文物,並打造能讓遊客走進水底觀賞遺跡的海底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