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十月精彩封面】網美時代:上海打卡地圖

【作者】 鄺介文
文_鄺介文、洪人傑、Avy/旅讀中國 圖_麥翔雲、鄺介文、Avy/旅讀中國、鏞舍、WeWork、三克映畫
2018.10.03

一如安迪沃荷半世紀前那句預言,如今,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社群網站相繼問世,彷彿締造了一條星光大道,吸引萬千綠女紅男步上紅毯、搖曳生姿。而上海,處處都是他們的舞臺。

 

從設計酒店、風格餐飲、文青咖啡到大師建築,從租界弄堂、梧桐樹下、傳統菜場到佛門聖地,上海的美俯拾即是、信手拈來。三十個足資打卡上傳、炫異爭奇的魔幻空間,一系列屬於自己靈魂深處的行旅回憶。歡迎光臨,我的網美時代!

 

整個上海,就是我的網美地

 

曾經,藝術與商業像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一般井水不犯河水的兩個場域,終究讓一個把康寶濃湯、可口可樂、瑪麗蓮夢露插畫海報搬進展廳的奇特男子打破了。安迪沃荷不僅帶動普普藝術(POP Art)風行,一句「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更是對網路世界的一則預言。誰能料想到呢?逝世至今正好三十年的沃荷,會在電腦仍舊使用大型積體電路的年代,勾勒出一個無須鎂光、記者、排版印刷、無線電報即能自我曝光的瞬間。

 

將「普普」與「藝術」兩個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詞彙並置,現今看來理所當然,當時卻也歷經一番冷嘲熱諷(流行怎能作為藝術?藝術怎麼可以流行?)。一如網美網紅,透過最簡便的裝束、最簡便的器材、最簡便的軟體、最簡便的媒介,成就以點閱率、按讚數為最高考量的結果。而這些成名了不只十五分鐘的網美網紅們,活在一個凡事求新求快、求變化求普及、求堂而皇之求出其不意的世代,誰又能夠質疑,這不是一種藝術呢?

 

上海設計共和旅店

 

我的網美小心機

 

根據歐洲聯盟研究,越來越多青少年棄FB(臉書)迎IG,只因如今臉書儼然成為父母一輩「監控」子女生活的媒介。中高年齡層使用者比例的大幅提昇,恐怕連創辦人馬克祖克柏都始料未及。中國大陸儘管封閉臉書在內等境外微型部落格,國產的微博、微信,同樣吸引許多原先壓根兒不懂上網為何物的大媽大叔,投入社群網站,一同炫美、炫富、炫生活。一個無論年齡、無論性別、無論階層、無論國度的網美時代於焉來臨。

 

臉書、IG、微博相繼出現,也與諸多社會現狀互為因果,因為網路使用者或會出現一種為了貼文而刻意「製造」生活的病徵。比如旅遊風氣的盛行,刺激眾人開通微博、打卡貼文的意願;而在微博上炫耀美好的潛意識,則回過頭來加強了網美外出旅遊的頻率與消費。更枉論那些首重美觀、品質次之,裝潢/產品貌不驚人誓不休的文青咖啡、潮流小店,終究帶動餐飲業界(甚至擴及其餘景點、商舖)朝向外形至上的路線走去。

 

經營社群網站,首重「以圖服人」。畢竟這一類微網誌(microblog,意指篇幅短小的貼文),無論如何斐然成章、文采風流都比不上有圖為證、歷歷在目。加上智能手機普及,攝影/修圖門檻一再降低,不少網美樂於自拍上傳──只消一張照片即能滿足炫美、炫富、炫生活的邪惡欲望,何樂不為?另一邊廂,對於景點商舖而言,從前必須透過廣告預算、口耳相傳始能達到的宣傳效果,如今只消一張照片就能抵銷金錢與時間成本,同樣何樂不為?

 

%Arabica 咖啡廳

 

思想斑斕綺麗,普普終成藝術

 

而上海,終究是這麼一座宜於孕育網美的城市。攤開現代華語文學史,再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作家像「上海幫」一樣,樂意花費篇幅與心力,仔細描繪生活周邊各色細節。似乎上海人對於器皿、衣飾、家具一類的小玩意兒情有獨鍾,隨之衍生出華麗張致的海派戀物美學。在這裡,眼界所及的一切無一不是斑斕綺麗的,食有食的精緻,買有買的精緻,住有住的精緻,看有看的精緻,讓生命裡的每一秒鐘都顯得格外珍貴。

 

一則軼聞是這麼說的:國共戰後,上海舉行首屆文學藝術人士代表大會,張愛玲受邀出席。然而當晚,她毅然決然做出離開上海的決定,隨即借道香港、輾轉落戶美國。只是因為,會場上男女老幼,眾人一色灰藍中山裝,幾無例外。始終對於穿衣打扮尤有見解的她,身著旗袍外罩網眼白絨線衫,還給好友丁玲面斥了一番。就此,她得出一個結論:甚至思想也要統一的時候,那就沒有文藝生存之必要。套一句張愛玲的名言──到底是上海人──唯有上海可以這樣理直氣壯地俗,理直氣壯地以俗為美,像是安迪沃荷,理直氣壯地以普普為藝術。

 

↶↶↶加入旅讀LINE@好友,送旅讀中國經典期刊到你家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 年 10 月【 我在上海靈魂深處,打卡!】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