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六月精彩封面】一個獨立研究者之路:知識的接力賽
萬曆廿一年(西元1593年),朝廷決定重修國史,向天下徵募書籍。76歲的李時珍自知來日無多,留下遺書囑咐兒孫日後必要將《本草綱目》奉予天聽,就此離開了世間。
萬曆廿四年,西元1596年,守完三年父喪的李建元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將刻成的《本草綱目》獻給皇帝。萬曆帝最後將此書存覽於內閣、又命將之刊行天下,至此,由李時珍主導、李家三代人相助的學術大業終於完成。
湖乘龍刻印的《本草綱目》初刻本,被稱為「金陵本」。©視覺中國
至於初版《本草綱目》刊印後十年間天下銷售一空,官方民間各版本翻刻無數;至於本書迅速流傳到東亞文化圈,被王族奉為座旁經典;至於書中內容從十八世紀開始不斷被摘錄轉譯傳到歐洲,成為歐洲人認識中國物產的重要依據,那又都是李時珍所不能預見的故事了。
歐洲
十八世紀開始,歷代各版本的《本草綱目》輾轉流入歐美,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巴黎出版法文版《中華帝國全志》,書中將《本草綱目》視為中國的藥用博物學,摘譯了部分內容。因為此書呼應了當時歐洲興起的中國熱,不久即迅速再版、並翻譯成英文、德文各版本。
十九世紀初,法國漢學家勒牡薩雷暮沙(Jean-Pierre Abel-Rémusat)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本草綱目》與中國醫藥學的論文,從此開啟歐洲學者對《本草綱目》作為醫藥學與博物學等各方面的學術研究。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也在對雞、金魚等物種的研究裡引用了其所謂「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記載,據考證,他文中參考的資訊就是來自《本草綱目》。
達爾文©視覺中國
二十世紀的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以博物學者的角度來看待李時珍,認為其足以和同時期的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比利時解剖學家薩維里(Andries van Wesel)比肩,肯定了這批科學家不約而同的、對世界的追尋與探索。
↶↶↶加入旅讀LINE@好友,抽東航來回機票!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8年6月號【本草綱目:給世界的情書】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