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遊香港180度(三):香港2024

【作者】 鄺介文
文_鄺介文/旅讀 圖_鄺介文/旅讀
2024.04.08

疫後再訪,最實在的感受是:香港人變了,導致香港變了;香港變了,導致香港人變了。不清楚是文化的藝術的景點多了,所以香港人開始親近文化藝術;抑或香港人開始親近文化藝術,於是文化的藝術的景點多了?

 

香港故宮的落成營運,之於藝術圈子是件大事。七個常設展廳外加兩個特別展廳輪番上演來自北京的、來自本地的、來自世界的收藏(比諸五月將於臺南奇美登場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巡展的上一站就在香港)。香港故宮館內特色,本刊封面故事《兩岸故宮100宮略》已有詳述,我想說的是關於它的所在位置──西九文化區。

 

 

 

 

路線三2024:西九的雅與西九龍的俗

 

對於老香港人(一九九七以前出生者)而言,心中只有西九龍而沒有西九。前者專指彌敦道以西的油尖旺區,尤其廟街;後者則是比西九龍更西的填海地。這片因為政府意欲「創地標,顯文化,添悠閒」而生的近四萬公頃土地,現有戲曲中心、自由空間、M+視覺文化博物館以及香港故宮四個大型場館,預計未來另有演藝劇場、音樂中心等等設施落成,加上場館與場館之間的濱海綠地,串連一條地標-文化-悠閒兼具的城市漫遊路線。

 

 

 

   

如果故宮是「顯文化」,那麼M+應當是「創地標」。橫向板樓之上立著豎向板樓,呈現倒T字型的視覺博物館,近看/仰視宛如積體電路的墨黑牆面,入夜以後竟成液晶螢幕,輪番上演各色視覺藝術──當然,必得站在對岸中環碼頭始能窺其全貌。此時,它便又深入尋常百姓家地成為維港萬千燈火之中的一盞,替世界三大夜景貢獻心力。枉論整個西九文化區偌大草坪,為香港市民添了多少悠閒,每逢週末,野餐的野餐、遛狗的遛狗、放電的放電,向來熱愛標榜無敵海景的房地產商萬萬沒能料到,香港能有一席免費的海景。

 

其實綠洲一直都在

  

 

 

 

旅途尾聲,從西九返回西九龍,彌敦道以西的油尖旺區,彷彿從二〇二四回到一八六四。油麻地天后廟裡我雙手合十,向媽祖祈願,十八港幣換來一紙兩寸見方的金箔,細細敷在廟前一艘本該是木船、現下已成金船的龍舟上。金箔貼在船首庇佑突飛猛進,貼在船身庇佑財源亨通,貼在船員象徵在職順遂,貼在船尾則是行運到尾。但別以為油麻地人見錢眼開,天后廟旁的書院改成無人書屋,過去書聲朗朗而今書香盈然,自己讀書自己買書自己結帳,也從沒聽說過有偷書賊。

 

這麼一趟穿梭百六十年的大城微旅,從大館到小廟、從酒店到民宅、從濱海到填海、從失傳到繼承,人人以為的「文化沙漠」其實一直坐擁綠洲,何況香港仍有近四分之三的土地尚待開發?倘若本地居民需要歷經一段疫情,這才終於發現文化自然其實不假外求,作為外地遊人的你我,需要的僅僅是一張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