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光影綻放,陝西新春傳統盛事:彬州燈山會與鳳翔排燈會
爆竹聲中除舊歲,煙花滿天喜迎春。秉著老炕熱呼呼的精神,當寒風劃過黃土高原,陝西便已熱火朝天地迎向新年,大張旗鼓地琢磨一番年韻。
當涇水河上升起癸卯年春天的第一輪滿月,陝西咸陽彬州市水簾村的村民手持火把,點亮燈山,祈福吉祥。明代《邠州志》中記敘:「暮色既至,山形頓隱,群燈燦然,如眾星拱極,赤光紫焰,疑為海市蜃樓。」以人工方式形塑星火的古老習俗,至少已經延續456年。又一個新的美好年景如同人們虔誠點亮的燈山,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
上元之夜燦然的花果山 ©射虎
世界上最古老的霓虹燈
燈山會所在的花果山原名明岨山,位於彬州市,距離著名的大佛寺僅5公里,是涇水與漆水交匯處的一處紅砂岩石崖。南北朝時期,附近的人們就在山上鑿有石窟、石洞,洞洞相連,傳說共有九曲十八洞。這些石洞是先民在戰亂年代為躲避兵燹(音同顯)和匪患而鑿成的。唐貞觀年間,山上鑿有燈窩數百個,每年元宵之夜,先民在此點燈燒香,以祈有年,時稱「明岨暉金」。
夜幕降臨,點燈人手持火把,點亮燈山 ©射虎
燈山在明代隆慶元年(1567年)、天后五年(1625年)經過兩次維修和擴建,並依山鑿石窩一千七百餘個,其造型有寺院、燈塔、北斗七星、轎頂、牌樓。燈山會,年年舉行,代代傳承。其傳承內容有托會、搭架、齋戒、祭祀、點燈、製火把、搓燈捻及點燈儀式等。每年農曆正月初七,點燈人在家沐浴淨身,並開始持齋守戒、不沾葷腥及蔥薑蒜等食物。正月十二,在燈山會會長帶領下,點燈人進山,開始掃山、搭架、洗燈晚、散燈晚,並上供祭祀。期間至正月十七下山,點燈人們都要在山上過著封閉的集體生活,所有物資僅通過滑輪運輸。
點燈人在古老的腳手架上來回移動,將一窩窩燈盞點燃 ©射虎
正月十三,山門關閉落鎖,當晚先行點亮十二盞會長燈。十五日夜晚,依次點燃寺院、雷峰塔、橋頂、北斗七星、橋頂及牌樓等造型的燈窩,晚上九點燃放煙火。燈山會期間,每隔一個小時,敲響山上的鐵鐘,舉行祭祀。
點燈人在瓦片上搓製燈芯 ©射虎
上元之夜,花果山上的燈山又一次點亮了,這是盛世的吉祥之光,這晶瑩的燈光,是善良的人們精心呵護的溫暖和光明,在春天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裡流光溢彩。和這燈光一起倒影在涇水中的,還有莊嚴的大佛寺。大佛寺西北,花果山如一尊睡佛安詳地仰臥在茫茫天地之間,默然無語,見證著世間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
點燈前的敬神儀式 ©射虎
紅紅火火是福亦是孝
除卻被列入中國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的彬州燈山會,陝西關中還有一處年俗活動列入省級非遺。在一眾以社火為主的春節習俗,寶雞市鳳翔縣的排燈會卻別具特色。
麥田裡的排燈集合隊伍 ©射虎
每年正月廿五,在關中西部古稱雍城的鳳翔縣陳村鎮槐原村,都會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紀念活動,到了這天晚上,當地西槐、槐中、槐領、槐北四個村的村民家家戶戶都會推派人員,高舉一支頂著紙糊方燈的木棍,有序地向村後崖下的女登祠走去,以此紀念女登──炎帝的母親的誕辰。當夜幕降臨,一盞盞排燈匯聚,聲勢浩大,猶如盤旋在田野中的巨龍。鞭炮聲、鼓鑔聲,伴隨著不時騰空的煙火,點燃正月最後的歡騰。
正在裝飾排燈的民眾 ©射虎
關於排燈會的起源有一段神奇的傳說:在遠古時期,炎帝長大後非常孝敬母親,以焚山打獵為生,以各種獸肉供養女登。但女登部落的人以採摘和養蜂為生,和炎帝部落的燒荒打獵有衝突,女登為此很是傷心。而後,女登部落來到渭河北岸後,走到槐原,看見那地方水草豐美,槐樹遍野,很適宜於養蜂採蜜,便在槐原村定居。
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炎帝,當年為尋找母親,遂帶人打著火把四處搜索,終於在槐原找到母親。炎帝走後,鄉民們知道來尋找母親的正是炎帝時,為其孝意感動,紛紛深表敬意。就此,在當地就有每年正月廿五晚鄉民舉燈祭拜的活動,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排燈會上的秦腔戲曲節目 ©射虎
每當夜幕降臨,來自四面八方的鄉鄰,紛紛走出家門,高舉著精心製作的排燈,走向女登祠,以表對先祖的敬意。此時此刻,夜幕下連綿不斷行走的鄉民和他們高舉的排燈宛如一條火龍,在寂靜的鄉野上留下一條奪目的光影。一年又一年,排燈會已經舉辦了上千年,承載著人們對炎帝的追憶,對孝道的尊崇。
小朋友在展示屬於自己的排燈 ©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