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別報導】超香泉州
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海絲香料商貿聚散地、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繁多的稱號為泉州樹立人文底蘊濃厚的印象。尋著裊裊香火,一探香文化的發源地、世界宗教博物館。
位於閩南,與臺灣近在咫尺的世遺之城泉州,歷史文化豐富多彩,人文積澱極為厚重。時至今日,民間盛行的宗教之風仍為濃烈,廟宇眾多遍城鄉,香火旺盛興千年。
泉州,既是一座底色濃重的古都,也是一座活力迸發、精進向上的生活之都,寺廟多、善信眾、香火旺。「半城煙火半城仙」是泉州的真實寫照,這裡的「煙火」和「仙」,指的是民間信仰,亦包含民俗、民情和民風。泉州民間信仰的生命力與居民的生活儀式感、人情味,都密不可分:熱鬧繁忙的施粥贈聯、五彩繽紛的鮮花瓜果、農曆二十六壯觀的「勤佛」、敲鑼打鼓的巡境儀式等;還有年節之外的土地公生日、佛誕日等重要時間點,泉州人都要隆重操辦一番。正是在熱鬧的煙火氣中,在有拜拜就有神明庇佑的樸素願望中,民間的炊煙與寺廟的煙火緊密交融上千年,全城氛圍如同古時令人目眩神迷的上元燈會。
滿城飄「香」
遊走在泉州城區,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街巷、古厝人家、路邊商鋪或寺廟宮觀,常不經意飄來陣陣香氣。這裊裊香氣讓我不捨,一時迷戀並探個究竟。尋著香氣,我走進泉州北部山區永春境內。這裡竹林茂密、鳥語花香、山泉眾多,深入其中可重拾歷史,尋回生活的原點:遺存的苦寨坑窯遺址,長長的僑韻古街,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五里街盡頭的碼頭許港⋯⋯除了原汁原味的文化,自然生態也是難有勝出。
在永春達埔鎮山間生活數日,盞盞野茶、裊裊沉香,讓我領略一番芬芳優雅、沁人心脾的美好時光。走進這裡的人家,發現幾乎每一家香爐都燃燒著幾炷香,整個房間氤氳著淡淡的幽香。這因泉州不僅是一座擁有近六千處寺廟的禪意之城,更因它是中國香文化發源地。
達埔鎮擁有二十多個村,人口近十萬。據我入住酒店的曾經理介紹,村民大都會每天進香,除了拜佛、祭祖外,有習武的村民每天也是用一炷香的時間(約半小時)活動身心。細細聞來,村子的空氣仿佛都在淡雅芳香中舒卷。
村民說:「那就對了,我們燃的是永春當地特有的『拜拜香』。這種香可以說是大自然賦予的,它用的檀香木、柏樹、澤蘭、公丁香、陳香、茯香、靈香草等十幾種植物,都產自永春的大山深處。香芯竹籤專用當地的毛竹,天然盡燃,幽幽清香,沒有刺鼻的味道,反而可以平靜心神。」
泉州僅永春縣就擁有三百餘家製香企業,製香技工超過三萬人。禪香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出口量高居全國第一,二〇二〇年更實現產值一百零二億元,可以說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寺廟祠堂,都有來自泉州的香火。廟宇前寄託著人們種種美好願景的禪香,約四分之一出自泉州,其篾(音同滅)香堪稱「中國手工香鼻祖」。
根據紀錄,永春一帶的製香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鼎盛於宋元時期,該地對泉州香料的進出、生產與輻射,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永春篾香的製作方法,是由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蒲氏家族後裔蒲壽庚引進發展。其以細小竹篾為骨,選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藥配製的名貴香粉,經沾、搓、浸、展、掄、切、晾、染、曬九道工藝製作。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點粗心,尤其必須把握好浸與曬的時間與火侯,才能達到色澤、香味、外觀與中途不熄火的標準。
今天的永春篾香在用料、製作技藝、產量及出口等方面創造了許多之最,擺進泰國大皇宮,插進韓國青瓦台,樹立「中國香都」和「中國製香基地」的國際形象,「香」不可沒。為此,泉州還在達埔鎮興辦「製香產業園」,引導企業把香產品向創新創意、高端精品、養生保健和文化禮品方向發展。此外,永春不乏開設觀光工廠示範點的製香業,佛香、沉香、日用香品、香材料、檀香原木、沉香原木、香木雕刻、香工藝品、香用工具等,都可在此選購。
歷史以來,香與泉州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傳統宗教朝拜的香品外,近年因應現代生活,香產業更與時俱進開發各式新產品。比如早上起來的時候,可以點一支「醒神香」提神醒腦;工作時,可以點上一盤沉香,讓身心沉穩平靜;喝茶時自己動手做一爐沉香,茶香伴著沉香享受一番香醇時光;開車時,可以用車載薰香器,緩解開車的疲勞和塞車時的煩燥情緒;夜晚來臨,則可以點上「安神香」,伴著香氣安然入睡。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更促成香產品與中醫結合,讓芳香避穢的外用香囊、口鼻噴劑等帶火泉州香業的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