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工開未來:工研院‧ 二〇三〇技術策略與藍圖
大眾所琅琅上口的工研院,全稱為「工業技術研究院」,乃是一九七三年,由經濟部長孫運璿將當時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共三個研發單位併整而成,自此成為臺灣規模最大的國際級應用研究機構,擁有六千位研發尖兵。
歷年來,工研院的研究推動了臺灣諸多新興產業發展,新創及育成包括台積電、聯電、台灣光罩、晶元光電、盟立自動化、台生材等上市櫃公司,帶動一波波產業發展。
防疫科技,為現世服務
在二〇二〇年疫情興起之後,工研院迅速成立防疫應變小組,從個人防護、疾病檢測、醫療照護三層面推出防疫科技產品,比如為了避免群聚感染,工研院與新創3D影像公司合作,在基隆夜市建構全臺首座「AI光達式人流分析系統」,將無人自駕車科技中、利用光感來測量周遭物體距離的「光達(LiDAR)」技術,轉以量測空間中人與人的距離,協助管理者掌握夜市中人群的疏密程度與滯留人數。
當檢疫需求擴大,工研院更開發組裝快速、可雙面採檢的「正壓採檢亭」,在全臺各大醫院、醫學中心與縣市政府衛生局等地快速布建,滿足採檢增量與保障醫護安全的需求。
©工業技術研究院
為讓科技能超前部署,工研院更著手擘畫「二〇三〇技術策略與藍圖」,規劃出「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科技目標,為臺灣下一個十年的社會樣貌奠基。
打造智慧生活藍圖
在這份趨勢藍圖中,最貼近大眾對「未來世界」想像的,莫過於因應近年疫情而快速增長的「智慧生活」科技了。
「智慧生活」項下包含了「個人化裝置與服務」、「自主移動系統」、與「智慧產業及服務」三大子項目。「個人化裝置與服務」包含了人機互動、智慧影像感知、穿戴裝置等科技,人們不僅可以透過搭載AI技術的裝置進行各種遠距離作業,還可以透過外骨骼機器人、機械手臂、智慧眼鏡等人機介面延伸自己的行動能力。
比如在二〇二一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獲得穿戴式科技類創新獎的「iDarlingWeaR 嬰幼兒智慧照護裝置」,便是無須接觸皮膚的微型裝置,透過對人體完全無害的低功率生理偵測雷達技術,偵測對象的呼吸與心跳資訊,並回傳至照顧者手機。對於嬰幼兒或銀髮族照護,都是可靠又便利的好幫手。
AI城市,自主移動
「自主移動系統」與「智慧產業及服務」兩大藍圖,更交疊出一幅嶄新的科技城市圖卷。
「自主移動系統」包括了自駕車、無人機等未來自主移動載具。在因疫情而興起的網購風潮中,無人機可以突破地點限制,將貨物甚至緊急救難物資送至需求者手中;而自駕車除了可以定時將貨物送到定點外,更可以透過智慧系統派發閒置車輛前往接駁用戶,大幅減少城市的壅塞。
©工業技術研究院
「智慧產業及服務」則希望利用新興智慧技術,在前端銷售、後端營運、運籌物流等層面減輕人工負擔、優化客戶體驗。比如來客可以利用感測與資通訊科技,享受無人商店的智慧消費體驗;後端更可以打造從接單、揀貨、包裝、遞送皆由機器自動完成的智慧倉儲,加上無人機、自駕車的導入,更加精確地掌握貨況。
在自駕巴士實驗之外,今年十月,工研院更與新竹物流合作推出臺灣首輛物流自駕車,以自駕貨車往返新竹與竹科兩個配送營業所,在新竹市區內的開放式混流道路實際運行。昔日在影視中看到的未來科技,已然來到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