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封面故事】與天爭高、與風競速:中國鐵道成長史

【作者】
文_蘇昭旭/旅讀中國 圖_ CTPphoto
2020.08.10

六月九日,是海峽兩岸共通的鐵路節;海峽兩岸的鐵道,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情節。

 

 

雖然早在近兩百年前,英國便建設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以運送媒礦,並開始一連串積極的鐵路建設;但是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清朝,因為鎖國政策,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都尚未有任何人知道鐵路與火車。

 

一八六五年,英商杜蘭德(Durand)為了示範鐵路的經濟效益,在北京宣武門外自資修建了半公里長的一小段「展覽鐵路」,還用小汽車代替火車行駛其上,但不論是清朝官員還是百姓,都對這段鐵路視為「妖物」。

 

十一年後,英國怡和洋行在未得到清政府的允許下,逕自鋪設了從上海到吳淞長十四多公里的鐵道運營,但僅一年,就被清政府贖買並拆除。直到一八八一年,中國才有了第一條政府下令建造的鐵路,由直隸總督李鴻章下令舖設,從河北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全長九公里多,以運送唐山附近的開灤煤礦出去。但起初仍只以騾馬為動力以避免激起反對(大家可以自己腦補電影《太極1》裡陳家溝的村民們看到火車的驚嚇表情及後續反應),第二年之後才開始使用蒸汽機車牽引。

 

©wikimedia commons

 

從劉銘傳到甲午戰爭,看見台灣鐵道史

 

台灣鐵路誕生於中法戰爭之後,劉銘傳因為軍事之防務需求,開始興建從基隆到新竹軌距為一0六七公厘的窄軌鐵道,同時引進騰雲號機車。一八九一年,台北到基隆間通車,是第一條台灣鐵路的營運路線,劉銘傳成為台灣鐵道之父。

 

日據初期完成了台灣西部縱貫線鐵路,開啟了台灣鐵路營運的歷史新頁,後續完成宜蘭線、花東線、屏東線與海線鐵路。直到日本戰敗歸還台灣,環島鐵路網僅餘北廻線與南廻線尚未完成。一九九一年南廻線鐵路通車,台灣環島鐵路網終於完成。

 

日治時期的台灣鐵道建設蓬勃發展,除了幹線路網,也包含七六二公厘的窄軌鐵路網,綿密網絡高達三千餘公里,包含糖鐵、林鐵、鹽鐵、工礦鐵道等等。尤其以民國元年阿里山森林鐵路從嘉義通車到阿里山,海拔高度超越二千公尺,為當時東亞海拔最高鐵路。阿里山鐵路後續又延伸到玉山塔塔加鞍部二五八四公尺,為亞洲地區海拔最高的鐵路,超越印度等其他殖民國家,在世界山岳鐵道史留下不朽的成就,直可與印度大吉嶺鐵路等世界遺產鐵路相提並論。

 

台灣回歸後,不斷提升鐵道營運速度,包含飛快車、光華號、莒光號,以及自強號,台北到高雄的旅行時間縮短至四個半小時。台鐵更在十三年前引進太魯閣號傾斜列車,台北到花蓮的旅行時間縮短至二小時,再次締造歷史的新頁。

 

有趣的是,台灣的中華民國鐵路法是從中國帶過來的,鐵路法規定鐵路軌距是一四三五公厘的標準軌,而非日本時期蓋好的窄軌。直到近代,台灣出現的與中國相同標準軌距的鐵路,首先是台北捷運淡水線,其次是台灣南北高速鐵路,在二00七年一月五日通車,台北到高雄的旅行時間縮短至一小時卅六分,締造台灣鐵道革命的里程碑。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8 月 【跟著蘇昭旭,預約一場 神軌之旅】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