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止于至膳】良庖的条件:厨道,师道也
相较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传统脉络底下的饮馔之事,恒常被贬抑为小道;然而袁枚在〈戒茍且〉一文中,直陈为学之方、作师之道,其实何尝不能类通于厨者精神?
「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厨者皆小人下材,一日不加赏罚,则一日必生怠玩。火齐未到而姑且下咽,则明日之菜,必更加生。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则下次之羹,必更草率,且又不止,空赏空罚而已。其佳者,必指示其所以能佳之由;其劣者,必寻其所以致劣之故。咸淡必适于中,不可丝毫加减,久暂必得其当,不可任意登盘。厨者偷安,吃者随便,皆饮食之大弊。审问、慎思、明辨,为学之方也。随时指点,教学相长,作师之道也。于味何独不然?」──袁枚《随园食单.戒茍且》
此则题为「苟且」,其意为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换句话说,就是欠缺敬业精神,不会主动积极,以致敷衍马虎,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孳生事端。
在爱吃且懂吃的随园老人心目中,自然「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为甚」,因而在〈须知单〉及〈戒单〉中,屡屡致意,谆谆教诲,期待能止于至「膳」。
接下来的这句话,由于不够周延,招致各方挞伐。他老人家居然指出:「厨者皆小人下材。」这个「皆」字,显然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于是有人认为是「对体力劳动者的偏见」,此尚说得过去;有人则表示「大错特错,这反映了他贱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实在言过其实。我个人以为看待这一问题,需看是依据什么标准?才能断言其真义究竟为何?
厨者王小余
早年的中餐业者,在时间搭配上,既烧完了午餐,下午休息时间,因有数个小时空档,为了消磨时光,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群聚小赌,尤以麻雀(麻将)为最大宗;不然就是四处闲逛,无所事事鬼混,然后准备晚饭,这么过了一天。推敲其中原因,应是地位不高,薪资仅足餬口,自然不求上进。此乃一般情形,不可一概而论,其中亦有自动自发者,在不断请益良师并精益求精下,遂能走出自己的路,成为一代名厨。
就拿袁府的大师傅王小余来说,并以他作为标准,所谓「小人下材」,应不算苛求了,且听我说分晓。
袁枚所处时代,正是干嘉盛世,经济空前繁荣,当代大户人家,聘请厨师陋习,讲究大鱼大肉,或是鲍参翅肚,无非豪奢炫富。袁枚心下不以为然,在招聘厨子时,言明:「余故寠人子(穷人家子弟),每餐缗钱不能以寸也。」意即购办食材时,不能以银两计,即使是用铜钱,不能高过一寸。这个条件极苛刻,吓退不少应征者。
王小余一口答应,不久即制成美味,让袁枚大快朵颐,没想到这位东翁品鉴后,竟「甘而不能已于咽」,结果毫不考虑,马上予以聘用。
王小余有个习性,一定亲自去采购,经他仔细挑选后,再动手洗濯整治,进行初步加工时,绝不假手于他人。从以下这两件事,即可看出其治馔的态度和功夫。在火候方面,当他靠近炉灶,在望著铁锅时,必「雀立不转目」,不敢喘口大气;火一太猛,立即喊撤,「传薪者以递减」,羹煮得差不多了,侍者则「急以器受」,只要稍为迟疑,铁定挨顿排头,只因火候「稍纵即逝」。而在调味方面,他的本领更大,于做菜之际,所放的盐、豉、酒、酱、糖等调味料,「奋臂而下」,无不恰到好处,「未尝见染指之试」,真是难能可贵。
↶↶↶加入旅读LINE@好友,送旅读中国经典期刊到你家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18 年 10 月【 我在上海灵魂深处,打卡!】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