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18 北京新创之旅心得分享】迟来的毕业旅行

【作者】
文、图_杨乐轩
2018.10.06

说来惭愧,在决定要报名参加这个行程的当下,要我说对此有著什么期望,那肯定和「久仰久仰」之类的话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那份自开团伊始有过九至十三个版本的行程大纲,看多了不由生起「大抵还得再改动,要不等两天再看下个版本吧」云云之感。次之,则来自因出身背景不同而抱著的,可能其实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莫名优越感。

 

作为一个在那个跟北方大陆再勉强也只能以「一(深圳)河之隔」来形容的城市中土生土长的人,家中上辈本来就和大陆老家脱不了关系;本身与这团的目标群体有著年纪上的落差,比团友们虚长几岁,多吃了几年大米饭;就是工作上也因为行业缘故而和那些来自他乡的客户多有接触。我就觉著:「我也不是不懂大陆,这趟可能就当个随行小透明,争取不那么尴尬地熬过这十天为目标吧。」还好我的预感跟平常一样没发挥作用。

 

不过就算用上「熬」来形容,我并不后悔报上这个团:对于这团或者这杂志出版社的立意,我是非常赞同的,甚至到了「即使对未明的行程犹带踌躇,还是一股劲地直接把特休搬出来,连推带搡地让对大陆不甚了了的朋友也报上」的程度。

 

 

姑且不论我未长住过的台湾,在香港这弹丸之地,多的是抱著对大陆多有鄙视,光是对大陆发生的事耳闻目睹便难以接受的人,就像那些在水对面生活的从界门纲目上的分类就已经跟我们不是同个物种似的。

 

而这个团则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团友在十天里以一种浓厚、饱和、无法回避的方式观察、接触那些以前可能不愿意投以注意的「异乡人」,甚至混进去生活。说得极端一点,就是把「啊,原来他们也是人啊」的想法打进他们的脑袋。

 

 

虽然这个团的一个主题特色是让团友们跟在北京的台湾经验者面对面交流,了解对岸现今已经不同以往,在社会和商业上均大有可为云云,但老实说,引导大家去发现在水这边时,大众媒体所不会宣传的大陆,可能才是更大的收获──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可能是因为职业和这次的参访机构有点方向性的不同吧?

 

所以这次一夫的全天候陪同,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虽然在领队的职份上可能还有改善的空间,但他是个对新事物抱有强烈兴趣的人,也有著教育相关的背景,这使他很愿意毫无保留地与团里的大家交流。作为第一道认识北京的窗口,也许会有团友觉得他的思维比较固化,对待一些事物的反应跟我们也有一定分别,所以有点沟通上的困难。不过就我而言,这种在跟我们原居地主流天差地远(其实也不尽然)的分歧,正是我们千里迢迢跑来想要看到的东西。

 

而跟他的几次长谈,也确实让我听到大陆那正在处处萌生,随时间而起落,不是短短几年就能总结出来的可能性,这许是某几位互相矛盾的讲者们没办法抛出的话题。

 

 

我们那十天所落脚的旅舍,则是另一个让我感到此行不虚的地方。虽然未曾住过,但我也听过类似的旅舍是个怎样的状况。所以这次到来,老板及她家人的热情真的让我有点吃惊。不好意思地说,让我获益最多的,也许是在厨房跟他们和其他住客天南地北的时间。行程本身也安排了一些体验当地文化的环节,虽然有些流于形式,但他们也让我体会了一把常说北方人的豪爽好客。

 

⋯⋯还有发现维他公司在大陆竟然已经是根深广植,遍布各大超市便利店的意外之喜。

 

嘛,总的来说,本来以为自己已是个大龄青年,混在一群大学生里只能当个边缘人。却不料在好的坏的方面,发现自己的心理年龄比想像中的没有增长。

 

真的,是趟迟来了好些年的毕业旅行啊。

 

↶↶↶加入旅读LINE@好友,送旅读中国经典期刊到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