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别报导】走进顶级建筑师的精神世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作者】
文_黄采薇/旅读中国 图_阿某/旅读中国、CTPphoto、视觉中国、公关片单位
2018年6月号 第76期
2018.06.20

要阅读象山校区,先阅读中国成就最高的建筑师——王澍

王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师,亦是位反骨的创作者,自陈是「体制外的人」,他将工作室命名为「业余」,颇有点与主流抗衡的意思。接受其他大陆媒体采访时,他毫不掩饰对当下中国城市发展的不满,高楼林立,人的生活品质并没有提升:「我对(中国城市的)现状是完全绝望的,这根本不是我们的目的,不意味著美好的生活,」在央视人物专访节目《面对面》中,他语出惊人:「接下来(城市的样貌)会越走越危险,我们都可以预见得到会出现什么问题。」﷽﷽﷽﷽﷽﷽﷽﷽﷽﷽﷽﷽﷽﷽﷽﷽那么作为学者的王澍自然肩负示范责任,将心中桃花源的理想落实在真实世界中,是对现状的反抗,也是救赎。二○○○年,中国美院选择将新校区址定在杭州市郊,美院校长许江在邀请王澍担任校园总设计师,象山于是成为王澍的舞台。

 

王澍式建筑的魔力在哪里?经时光眷养的校园

传言象山校区刚刚落成时,建筑圈内有个笑话:想看烂尾楼吗?就去美院象山校区。甫完工的校园还没长出茂密的树丛,多栋建筑立面上砖瓦新旧交陈,光秃秃一片,还真像被抛弃在工地上的孤儿。但随著时光流逝,校园之美逐渐由时光「养」了出来:岁月在老式建材上留下足迹,斑斓的爬墙虎让冷色调的建筑温柔了起来,杭州在六月之后白日高温,但在有著晚风的夏夜里走在校园,除了温柔与美好,生命无他。

这时候,看官才读懂了王澍布下的建筑密码:他在校园中保留了大量绿地,几乎每栋楼都天井或者庭院,这是中国建筑里的经典格局;在建材上,重新启用因为城镇化一度遭现代社会抛弃的传统砖瓦,廊道上的扶手贴著树枝,春雨淅沥沥落下时,打湿的不只是墙与土,还有刚从砖隙瓦缝里钻出头的小株青草,原来,白墙黛瓦不只衬出徽派建筑的山水傍身,田园如歌的感受,整个校园,便是诗意的江南。

但在古典之外,王澍作品的线条又是很前卫的。给几个例子,例如服装系教学楼立面楼梯高低起伏,又例如十一号楼和十七号楼,以上下起伏、坡度不一的走道代替楼梯,人在建筑中不知不觉,就上了另一楼层,这让初来乍到者穿行其间很容易迷路,但这也正是探访象山美院的乐趣所在。

 ↶↶↶加入旅读LINE@好友,抽东航来回机票!

抽东航来回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