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精彩讲座回顾】在山顶寻一个家:青藏高原上的牧民日常
两个月的时间,林佩征融入藏人家族,体验牧民日常,不仅从陌生人变为家人,更被藏人对世界的纯真与温和深深感动。
热闹而静谧的序幕
林佩征在夏季来到青海玉树的康巴文化区,带著相机与敏锐的观察力,展开与牧人共同生活的两个月时光。走进现代康巴人的生活,简便、纯白的塑胶帐篷替代了传统制作费工的牦牛帐篷,棚内中间摆著煮茶、煮饭、取暖不可或缺的牛粪炉,而整体ㄇ字型的喝茶、聊天空间,摆上被褥,就成了牧民休息睡觉的地方。林佩征寄宿的家庭总共三位大人、三位小孩,全家一起睡在同个大空间中,是当地普遍的生活模式。
牧民日常的一天,从五六点就开启序幕。趁犛牛还在家,妈妈或大姊先起床挤奶,其他人则负责捡牛粪、管理小牛等工作。在阳光稀微而静悄悄的清晨,全员各自在负责岗位上工作,只听得到妈妈的不时的吆喝声,伴随犛牛粗重的吐气声。林佩征说,一天中最热闹的时间就属清晨与黄昏,全家人集中在一起,各司其职,但是这热闹却又是如此静谧,是十分特别的时刻。
©林佩征
藏人少女──扎西八毛
在留宿期间,林佩征也会帮忙牧场的工作,帐棚内空间整理、拿著铲子等工具挑牛粪,还有跟著家中小女儿扎西八毛一起赶牛上山、寻牛下山。15岁的扎西八毛个性害羞,虽身形纤瘦,食量却很大,但这在当地却一点也不足为奇。林佩征观察到当地女生吃的还真不少,一餐能吃两三碗饭,馒头也能一次吃好几颗,只是牧场工作消耗体力大,不仅各个身材都十分纤瘦,而且还特别精实。当地孩子不仅食量惊人,赶牛技巧更是十分厉害。他们说,牧区的孩子五岁拿牛鞭绳,七岁就能甩得俐落,扎西八毛也不例外。她甩著绳子,向牛群喊叫,甩绳力道之大,甚至打响空气,发出「唰唰」声响。她再从地上捡起石子,快速甩动牛鞭,石子顺著力道飞到空中,精准无误的打中所瞄准的牛只,藉此将牛群引向正确方向。这百分百命中的准确率让林佩征啧啧称奇,也曾亲身尝试几次,但往往只觉得手酸,根本无法如牧人小孩一般甩鞭自如。技巧之难,林佩征经两个月后还是依然无法学成。
扎西八毛©林佩征
除了执鞭赶牛需要力气,每天找牛回家也非常费体力。林佩征刚开始找牛回家时,总是十分挫折,好不容易翻过一个山头,一点牛的踪影都没看见,只能继续再爬上一座又一座。每天上山就要花两个小时,下山再加两个小时,耗时费力。但每次上山顶看到辽阔的地景,总会让林佩征觉得这样的美,很值得。而翻山越岭,还得找对牛群。牧民每家人大致都有80到100头犛牛,林佩征在山头远远一望,根本看不出哪只是哪家的牛,有时候,她还会将黑色草丛误认为牛群。但扎西八毛眼力就是不一样,一看马上辨别是否为自家牛群,在牧民眼中,每头犛牛都各有特色,认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这又让傻傻分不清楚的林佩征,再次对他们产生敬意。
及时行乐˙纯真质朴
除了一般工作,藏人在夏天特别喜欢玩耍、聚会。因为高原气候型态,夏天是高原少数的好天气,因此藏人都会把握时间,在天气正好,草地还翠绿的时候尽情作乐。林佩征就跟著他们到山上展开为期三天的家族聚会,每年这个时候,在中国各地的家人就会回到这个草原,从早到晚唱歌跳舞。他们说,只要会说话就一定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一定会跳舞。只要有人拿音响出来,拨放藏文歌谣,每人都会开始随音乐起舞,大声合唱。之后林佩征还跟著牧民去转山,顺时钟方向走,千万不能回头,边走边祈福,最后到山头上挂旗与经幡。林佩征好奇的问他们都许了什么愿望,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有的人,不管各个年龄,第一个答案都是希望世界和平,无一例外。再来是大家平安,或是爸爸妈妈身体健康。他们真心地认为只要世界上每个人都好,他们自然也能过得好。
©林佩征
山顶上的家乡
藏人牧民心灵如此纯粹,且毫无贪念,是我们在大城市中难能可贵,又早被遗忘的思想。但这个概念,却能处处体现在藏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当地的马路上绝对看不到不小心被压死的小动物,洗菜发现的菜虫,也会小心翼翼放它回归自然,就连长虫的牛粪也因会杀生而选择不作燃料烧。这同样也适用在养狗上,虽然不像其他地方饲养宠物狗那样,他们鲜少与狗互动玩乐,而且狗还必须担负看门,防止狼与熊夜间攻击的重责大任,但藏人牧民在能力可及,真心待狗如家人。林佩征认识的牧民爸爸就坚持,晚上一定要先喂完狗,自己才能吃饭。藏人认为青稞营养,对身体好,也会特别添购,加入狗群的饮食。藏人牧民虽然不会带狗美容,穿名牌衣服,但狗就如同家人,每天需要劳动来共同维持一个家,一起为生存努力。
藏人发自内心的善良,为生活努力打拼,坚守岗位维护家庭,对来自异地的林佩征更是视如己出。牧民妈妈甚至想帮她找个好丈夫,嫁来牧区,爸爸也帮她找好牧牛工作,一个月还能领人民币四千的薪水,让林佩征真心觉得如此可爱。藏人对生活的认真与纯真,让林佩征看见另一种生活态度,也在遥远的青海,拥有了第二个家。
↶↶↶加入旅读LINE@好友,免费送旅读中国杂志到你家!数量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