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三月精彩封面】唐风平城:奈良│京都.五回时间旅行

【作者】 白宇
文_邝介文/旅读中国 图_何宇伦、张凯翔/旅读中国、当小时、RF123、CTPphoto、视觉中国 绘_希拉、胡说/旅读中国
2018.03.01

作家川端康城发表小说〈古都〉,赢得诺贝尔评审赞誉。

前景是男女情事纠葛,背景是和服织坊、节祭庆典、书道花道等等大和美学,在战前战后、古都今城之间轮转变迁。

时代的变与迁加总以后,实则是文明的轮与转。

西元七百一十年,一座前所未见的都城于当今奈良拔地而生,彷彿标举著与隋唐皇朝的若即若离、同与不同。

随后的京都多么富丽婉约,规模尤有过之,四方诸侯望而生畏、纷纷臣服,日本至此中央集权、步上国际,这是文明的力量。

于是千百年来,奈良京都成为日人灵魂的源头──京都文明甲日本,奈良文明甲京都──那些依随唐风飘扬渡海吹来的华夏种子,都在这个列屿上一一消化反刍、落地花开。

 

从模仿犯到模仿范:在那太阳升起的地方

 

如今看来有机而强势的日本文明,毕竟不是一天造成的。即使,举凡其文学、建筑、绘画、服饰种种艺术风格,都能在他国找到可供参照的源头;即使,它像块海绵一样总是吸收眼前所见耳旁所闻,却被讥讽无法无中生有;即使,它曾经被视为「模仿犯」,在七八世纪大规模遣唐、因明治天皇大规模维新。然而无论如何,都无法撼动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曾经的模仿犯,现在则是众人趋之若鹜的「模仿范」。

 

文化沙漠开出奇花异卉

 

一个显而易见的对照:何以那些旅居中国的异国人士,长久下来,大多仍旧使用英语沟通;倒是那些旅居日本的异国人士,长久下来,多数能够使用日语交谈?纵使牵连层面极广,诸如:在于欧美看来,华语可能比日语难以入门;相较华人日人,后者英语程度普遍不及,等等云云。然而其中亦涉及民族性的问题,日本是一个善于将异种族/异文化/异传统消化反刍并且开花结果的国家。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对于一个氏族领袖权位甚至力压皇帝的凌散国度而言,进入世人眼目的唯一方法,正是接轨国际,当时所谓国际,其实就是中国。自圣德太子以降,文武天皇、圣武天皇、光明皇后、嵯峨天皇,都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刻意唐化,层面之广幅度之大(包括五度遣隋、廿次遣唐),几乎可以算作一次维新运动。

 

 

日出处之国,未完待续

 

廿一世纪的日本,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曾经的「末茶」,而今成了抹茶;曾经的「鱼脍」,而今成了刺身;曾经的「角抵」,而今成了相扑;曾经的「羊汤冻」,而今成了水羊羹。历经空间与时间,我们甚至遗忘了这些来自中国的原始词汇,必须使用日文汉字指称。踏上奈良/京都五回时间旅行,上溯中古、下迄现代,左探宗教、右梳文学,我们试图从中理出一个脉络──文明终究不限于一时一地。

 

是不是「模仿犯」已然不再重要,毕竟,你我深知,谁的青春,不曾有过一出日剧、一首日文歌曲、一位日本偶像、一部日本漫画呢?

 

↶↶↶加入旅读LINE@好友,免费送旅读中国杂志到你家!数量有限!

 

✦更多内容请见《旅读中国》2018年3月号【唐风平成:奈良─京都‧五回时间旅行

✦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热卖中,或线上火速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