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郑成功的内心世界:英雄人生的三大试炼

【作者】 曾令愉Lynn
文_曾令愉/旅读 图_图虫创意、RF123、金门观光旅游网、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视觉中国、cheerimag
2024年8月号 第150期
2024.08.06

日籍西方学者唐纳‧基恩说:「历史上没有几个人物的人生,比国姓爷更富有戏剧色彩。」用戏剧色彩来形容郑成功的一生,并不夸张。英雄神话叙事学「英雄旅程」理论(Hero's journey)的「启程──试炼──归返」三幕结构,正非常适合解读郑成功一生的转折。

 

启程在上个单元已说完了。现在来谈谈他的试炼。

 

当年在平户千里滨出生的那个小福松,7岁时被接回父亲郑芝龙的家乡福建,改了个名字叫郑森。郑森相当用功,明明母语是日语,但他却在极短的时间内熟习中国古籍(尤其喜爱《春秋》),14岁考中秀才,20岁入南京国子监。

 

也是在20岁那年,他在南京悲闻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自此「反清复明」的战魂曲在他人生敲下第一个音键。接著,他被赋予「国姓成功」的名字,这原应是他人生高光的时刻,却接连遭遇父亲降清、母亲遇害、隆武驾崩等不断打击,迅雷般猛烈轰进主旋律。他焚谢儒服,在烈屿(小金门)吴山顶上誓师抗清,17年征战生涯高潮迭起、狂暴动乱,却始终有低低的哀鸣潜藏其中。那哀鸣的本质,不仅仅是满清或荷兰等外在敌人所施加的压力,还有人性内在的试炼与考验。

 


厦门鼓浪屿郑成功雕像 ©RF123

 

 

第一道试炼:父亲缺席

 

郑成功7岁才到中国,20岁就面临明朝的覆亡。「明朝子民」的身分在他身上,其实不过短短十余年,何以郑成功对明朝的归属感比任何人都要强烈?甚至在抗清的路上,即便郑氏实质势力早已超过皇室,他却始终奉朱氏为正朔,未曾有称王之想?

 

小说家平路在《梦魂之地》写道:「他始终是得不到父亲赞许的孩子。大人辜负了孩子,那是难以平复的创痛。」这个「他」,指的是神坛上的三太子哪咤、政坛上的蒋经国,也是在战场上始终没有获得父亲郑芝龙支持的郑成功。若以心理学「缺席父亲」(father absent)的理论来看,郑成功在忠与孝之间的抉择,很可能是君臣父子错位,剧烈反差所导致的结果。

 

在郑成功的人生历程中,童年时期父亲是物理上的缺席;而到福建之后,郑芝龙忙于事业,恐怕也没时间陪伴儿子。上官鼎《妖刀与天剑》写郑芝龙为福松改名郑森这一桥段时,指出这件事其实造成童年福松的失落感(连他熟悉的名字「福松」也要被改成陌生的「郑森」),彷彿并不认同福松的过去,在父子间既有的距离上再加深一层隔阂。而在日后郑成功镇守仙霞关时,郑芝龙不但不发兵粮,甚至不惜用计架空关防,形同放清兵入关,这不只否定了郑成功的志愿与事业,更间接导致了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罹难……凡此种种,都是比物理缺席更为深刻的心理缺席──父亲,在郑成功心中不但是缺席的,还是个会疼痛的伤口。

 

金门国姓井 ©金门观光旅游网

金门国姓井 ©金门观光旅游网

 

然而,同样是跟名字有关,在隆武帝身上却产生了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之所以赐国姓与成功之名,乃是出于对眼前这位青年才俊的肯定与喜爱,同时他更赐与郑成功招讨大将军之衔,以及象征实质权力的尚方宝剑,交托了完全的信任。对于长期缺乏父亲肯定的郑成功来说,隆武帝可以说是以「君」的角色填补了「父」的空缺,对照之下,郑芝龙不过将儿子视为一枚权力布局的棋子而已。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和母亲代表著容纳、情感、内部世界不同,父亲代表外部世界,及其秩序。」隆武帝不但弥补了郑芝龙在郑成功心中造成的伤口,更构成了青年郑成功赖以遵从的父权秩序。于是便不难理解,何以他终其一生以「国姓成功」自居,更在挥军金陵时写下「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这样的句子──他对于自身存在的认同感,早已经不是作为一家之姓的郑氏,而是奉身于一整个国家朝廷的「国姓」了。

 

大正或昭和时期所发行的安平热兰遮城遗址明信片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OPEN DATA

大正或昭和时期所发行的安平热兰遮城遗址明信片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OPEN DATA

 

 

第二道试炼:部属背叛

 

明郑历史另一个经常被讨论的关键议题,是背叛。在瞬息万变的时局,一人一念牵动一族存亡,各方群雄审时度势,背叛、投降、倒戈、暗通的道德标准一再被挑战──宁死不屈究竟是节烈或愚忠?贪生苟活是变节或留得青山在?

 

此类情事在郑成功身边经常发生,他也展现对背叛者的强烈反感,外在影响的是实际势力与人才的流失,内在则动摇郑成功与部属之间的信任。举个例子,1652年郑成功兵围漳州城时,清朝福建巡抚陈锦的奴仆库成栋将陈锦刺杀了,提头来投靠郑成功,原以为会获得郑成功赏赐,不料郑成功却认为仆隶戕主是大逆,「大逆何以劝后?」下令把库成栋拖出去斩了。库成栋大惊,向郑成功哀求道:你若饶我,一定有更多闻风前来投靠者,你就可轻松拿下八闽了啊!但郑成功坚决地说:「得八闽者,一时之私利也;诛叛逆者,万世之公义也。吾终不忍以一时之私利而废万世之公义!」可见,忠贞与背叛在郑成功心中是行事终极标准的一把尺,不由分毫退让。在成功心中最痛恨的背叛,自然是父亲郑芝龙降清,此外还有两件对他影响极大:施琅与黄梧。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施琅,本名施郎,降清后改名琅。他比郑成功年长三岁,很早就加入郑芝龙麾下。1646年郑芝龙降清时,施琅原也随之,隔年又奔回郑成功阵营。平心而论,在郑成功抗清战役中,施琅立下不少战功。然而施琅性格颇为恃傲,成功对他早有防备之心。后来,施琅擅自杀掉郑成功亲信部属曾德,引起成功大怒,欲抓施琅问罪;施琅逃走,郑成功便杀了他的父亲与弟弟,使得施琅愤而再次降清,时为1651年。

 

施琅报仇,三十年不晚。他这一叛,虽没有直接对郑成功的势力造成立即打击,却种下了日后明郑政权覆灭的关键。1681年,郑经薨,施琅被康熙授予福建水师提督,伺机而动,最后以因剿寓抚的军事手段,在1683年亲自率军击败明郑水师,迫使郑克塽投降,南明皇族宁靖王朱术桂自尽殉国。

 

相较于施琅叛变影响酝酿多年,还有另一次对郑成功带来立即冲击的背叛事件,那便是黄梧。黄梧原本在1651年投入郑军麾下,1656年他与苏茂失守广东揭阳,郑成功以轻敌损兵之罪斩了苏茂;至于黄梧,郑成功则希望他将功赎罪,于是将最重要的海澄(今福建漳州龙海区)交给黄梧镇守。不料,黄梧却决定叛变,投降满清并将海澄献给清廷。

 

对郑成功而言,施琅叛逃大概是意料之中,然而黄梧叛变却完全意料之外。所以他痛心地说:「吾意海澄城为关中河内,诸凡尽积之,岂料黄梧如此悖负,后将如何用人!」海澄易守难攻,是郑军守护金门、厦门最重要的外围据点,并且郑成功大半积蓄都存在海澄。这一叛,让他损失「粮粟二十五万石、军器、衣甲、铳器及郑军将领私蓄无数」之外,还有学者认为此事影响到北伐的时间点,间接导致南京之役吞败。

 

但比起势力的削弱,或许更重要的是郑成功最后那句「后将如何用人」──他对人性的困惑与不安全感,更深刻了。

 

©视觉中国

©视觉中国

 

 

第三道试炼:战争创伤

 

郑成功征战抗清的这一路上,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为北伐南京之战。1659年,在参军陈永华等人的支持下,郑成功决定北伐。与浙东的张煌言会师联手,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瓜州与镇江,吓到顺治皇帝甚至萌生回关外避风头的念头。可是,就在张煌言、郑成功兵力双双抵达南京城外之后,出现了历史上最让众学者困惑与辩论的问题:郑成功为什么一直按兵不动?明明只差临门一脚,郑成功却围而不攻,导致清兵有余力回防,局势大幅逆转,郑军最后吞下败果。

 

关于郑成功按兵不动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因尝到胜利的甜头而轻敌;有说他是中了缓兵之计,心软相信清兵会依约投降;有说因为他不擅长陆战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南京城不易攻破,故郑成功打两手策略:一边围城施加压力,一边收复上下游城市,制造出清兵走投无路的情势,迫其开城投降。但不论如何,以结果论而言,郑成功这一战终究是败了,而且折损了他心爱的大将甘辉与万礼,不得不退回金厦,才开始思考进取台湾的可能性。

 

金门郑成功观兵弈棋处 ©金门观光旅游网

金门郑成功观兵弈棋处 ©金门观光旅游网

 

关于攻台逐荷之役,待会再说。我们将时间快转到郑成功1662年逼退荷兰人后的情形。这个时期的郑成功,原本正准备讨伐在吕宋屠杀华人的西班牙人,却不到几个月便病逝在热兰遮堡。他在死前哀叹道:「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冷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吾人又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有人说他捶胸顿足、大喊大叫后死亡;也有人说,他将自己的面目抓破而逝。

 

这或许是他誓师抗清以来,唯一卸下心防的话语。「枕戈冷血」、「罪案日增」、「忠孝两亏」,或许他一路走来都强逼自己戴上铁面无私的盔甲,化身冷血的战争兵器,但他内心仍有一个长期被恐惧压抑的福松、一个富儒生仁厚之心的郑森──「成功」这个包袱,他揹得太久了,也太累了。当代精神医学有所谓「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而从事杀害他人或动物等杀生行为者如士兵、屠夫等,更常出现「加害者创伤压力」,症状包括性情大变、情感解离、暴躁易怒、过度警觉、失忆、恐惧等。多年来,郑成功出兵时总是自称「罪臣国姓」──在众多外人为他取的称号里,「罪臣」是唯一一个由他自己取的。所谓的「罪」有太多种答案:出师未捷之罪?勤王不力之罪?不孝父母之罪?罪诛部属之罪?又或是战争牵连无辜百姓之罪?对这种种的「罪」,他显然是有自觉的,若说他是PTSD患者,也毫不让人意外。从郑成功死前所说的话语,与他抓面而逝的疯狂举止来看,相当有可能就是PTSD发作导致的症状。

 

回头再看那功亏一篑的南京围城。他之所以按兵不动,会不会是潜意识中的福松与郑森暗自呼唤成功减少伤亡?或许,连郑成功本人都不会明白吧。

 

金门延平郡王祠 ©周翠玲/cheerimages

金门延平郡王祠 ©周翠玲/cheerimages

 

 

****************************************

 

更多内容请详旅读《成功来了!》

20248月号 第150

https://www.orchina.net/product/510

 

****************************************

 

曾令愉

曾令愉

现任《旅读》杂志企划编辑。

1988年生,政大中文系硕士,采访经历艺文、建筑、教育、旅游等领域。上班努力做一个文字从业人,下班努力做一个跑步的人。cgcfish@gmail.com

 

****************************************